减持规则调整预期升温:质押风险等“副作用”迎来重估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北京报道
2019-10-24 07:00

有关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政策调整的预期,在资本市场不断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处了解到,监管层正在对2017年以来实施的减持新规影响进行重估和研究,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市场最新变化情况,以更加市场化的形式对减持活动进行规范。

有分析人士指出,大股东等重要股东的减持现象主要是中性的市场化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减持新规此前的部分严苛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正常的市场行为。

减持限制或被重估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2017年减持新规的影响进行重估和评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当时的减持新规的出发点是限制一些具有扰乱市场秩序的套现行为,同时也兼顾了对市场波动影响的考量。”北京一家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但实际上大股东的减持对市场的长期影响并不大。”

从数据来看,减持活动在正常的A股交易中占比非常有限。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A股市场共有1523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出现了减持活动,占比达41.07%,合计涉及减持参考市值达2549.87亿元,仅占A股全年成交额的0.24%。这也表明,重要股东的减持活动在活跃的市场成交中占比十分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数据显示减持新规并没有遏制大股东的减持诉求,反而刺激减持事件进一步增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 2018年完成的大股东减持事件共2332起(同一公司不同股东分开计算),较减持新规实施不足一年的2017年(1141起)还多出1191起。

“限制减持反而会让一些有条件减持的股东选择优先减持。”北京一家上市公司董秘表示,“比如有的股东可能有定增计划,那么在保证同等股权比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优先减持一定的流通股,以防未来有减持安排的时候受到减持新规的束缚。”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现象的原因与2018年部分股票质押项目下跌导致大股东减持变现用于补仓的需求有关。

“2018年的信用供给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减持来降杠杆成为一些股东的选择,甚至在一些出现风险的股票质押项目上,部分股东为了防止爆仓只能对没有质押部分的股票进行减持来获得流动性。”一位从事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券商人士坦言,“多种原因都造成了减持数量的增多。”

“副作用”隐存

事实上,自2017年发布减持新规以来,业内的争议声就一直不断。

“减持新规某种程度上阻隔了市场的常态化交易,而且对重要股东的减持限制,反而容易影响大资金战略投资一些上市公司的积极性。”前述券商策略分析师指出。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减持新规对重要股东减持行为的部分限制,不仅影响了相关股东的资金周转,甚至还派生了一些金融风险事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华东地区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在2017年下半年期间就因减持新规落地无法减持部分非受限股用于偿还贷款,因此不得不被迫在场外追加股票质押,间接导致公司整体质押率提高,最终该公司大股东在2018年下半年的股票质押风险中出现爆仓。

“如果当时可以通过减持来获得流动性,就不用走到质押的地步。”上述上市公司控股公司人士表示,“减持还债是不增加财务成本的,而且相当于用一部分资产注销一部分债务,是企业正常的降杠杆举措,而且对股东来说,虽然稀释了持股比例,但是并不影响控制权。”

“走质押的结果是不仅杠杆率没有降下去,反而承担了更多的财务成本。”上述控股公司人士坦言,“当然爆仓后股价一直下跌,机构也没有条件进行处置,但整体来看就是一场多输的局面。”

此外,部分大股东的“质押式”减持动机,加剧了股票质押活动的道德风险。

“一些大股东做股票质押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折来减持,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大股东不但规避了减持的信披要求,还最终把坏账风险留给机构承担。”前述从事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券商人士坦言,“如果是正常的减持,上市公司股东不仅需要通过公告来满足市场预期,而且实际的减持操作也是一个慢性连贯的过程,但最终走到质押爆仓这个结果,反而加剧了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减持新规所带来的问题,监管层也曾经“打补丁”。例如,针对减持新规加剧部分创投股东的退出难度,证监会在2018年6月对创投股东减持股份进行了特别规定,将投资期与解禁期进行了挂钩,对长期股权投资机构的减持活动提供了有条件豁免。

“经过对减持新规的评估后,相信会有更加审慎、考虑更加细致的规则出现。”上述分析师表示。

(编辑:包芳鸣)

李维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块资深记者。致力于证券行业、资产管理、金融创新领域的报道和研究。2015年获评“南方报业年度记者”;2016年发布撰写多篇报告,并接受来自路透社、中国经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