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再造创新“源动力”:广州多个科创大项目开工,打造核心技术“辐射极”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陈洁 2019-10-25 07:00

广州,这一位于珠江之畔的千年商贸之都,正向着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迈进。

9月底,《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明确了三步走的目标。到2035年,广州希望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

怎么做?广州不断与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牵手”,打通科技转化成果路径,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辐射大湾区力度等。

9月26日上午,南沙科学城核心区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中科院5个项目成为明珠科学园首批开工项目。

“中科院和广州市签署共建南沙科学城和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合作协议,此次率先启动了很多重点项目。这些项目落户南沙,发展空间大大扩宽了。”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关键核心技术“原产地”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1年,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强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辐射极”;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

成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辐射极”,这一提法尤其引人关注。

2018年,广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达到196.32万人。其中,广州的数量就占据一半以上,超过百万人,在各个城市中也首屈一指。广东省的2所211高校,4所985高校全部坐落于广州,广州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毫无争议的教育中心。

“广州的科创优势在于高校比较多,大学生数量多,大的科研机构也不少。此外,广州的医疗、基础教育都比较好,能够使很多科技人员在此安居乐业。”胡刚指出。

广东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州科创最大的优势是,全广东80%的科研人员集中在广州。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广州是全广东最多的。

如何进一步发挥广州的教育和人才的优势?

《行动计划》首先将目标瞄准了和“国家队”合作,提出到 2021年末,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设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实现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零的突破。

万陆表示,广州应该加强对大学科和基础科学的研究,扮演和“国家队”密切合作的角色。上海、西安都承担国家大科学项目,这些大科学项目,随着成果的逐步落地,可以孵化出新的产业、新的产品。“比如北斗就是一个案例。广州应该更积极地承担国家大的项目,打造基础科研中心和综合性的创新中心。”

壮大企业创新“集团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创新上,广州落后于深圳。

尽管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上,广州在华南地区的实力超群,但在企业研发投入上却并不算突出。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研发)活动人员为95562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为267.27亿元。而这两个数据,深圳分别为289422人和966.75亿元。

位于南沙的独角兽牧场,是一家专门从事人工智能企业孵化的平台。独角兽牧场CEO冯建林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在企业方面的发展逻辑与深圳不同。广州大企业的基础基因和深圳是有差别的,广州一向偏于商贸流通,这类企业在投入研发经费进行创新方面,底子没有像深圳这样厚实。

他认为,广州应该根据目前的现状,走出一条“+科技”的路径,这一路径与深圳的“科技+”是有区别的。

“广州占据了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运用这一端,存在大量的应用市场。对广州大部分企业来说,可以从市场端积极地拥抱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偏向解决方案层面的一些成果,来优化和提升产业。”冯建林说,南沙有整条汽车产业链,可以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一些新的科技,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最终呈现出一种科技化的应用场景。

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完善孵化育成体系。

此外,深入实施IAB、NEM产业行动计划,制定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若干千亿级产业新集群。

这意味着,广州希望在产业和企业上形成“集团军”优势。

胡刚指出,科技创新要有企业做载体,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样才能够转化创新成果。在这一点上,广州可以多向深圳学习,多创造合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辐射大湾区周边

“广州要有更开放的心态,包括人口多元化和文化的开放。这才是根本,其他的配套都可以逐步跟上。”胡刚说。

这一方面意味着,广州可以多向其他城市学习,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广州也需要全力发挥自身的科创优势,加大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辐射。

“深圳的科技和金融都非常发达,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怎么与这些科创资源对接?广州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深圳的创新资源对接。比如说,广州的很多科创企业的风险投资都是来自于深圳,这些资源广州应该积极地引进来。”万陆指出。

如何发挥广州自身科创优势,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是关键。

冯建林指出,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科研成果,应该首先进入到科技研发型公司的产品解决方案里来,再通过公司的科技成果和综合解决方案,跟产业端打通。

万陆则认为,发展广州的科研实力,从大的方面来说,核心是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产学研‘两张皮’的现象,在全国都存在,广州不应该坐着等着上面给政策,而是应该以建设大湾区为契机,向国家要政策,率先进行科研体制改革的探索。”

万陆认为,广州的高校科研力量应该更好地服务全省,巩固广州科技教育中心的位置。

《行动计划》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

冯建林认为,大湾区的核心宗旨之一就是希望能把要素充分地融合,既有研发的实力,又有应用的场景,既有资本,又有相关产业链的各种配套,最终才能实现产业的综合性的提升。这种大融合,充分利用了各个城市的优势,通过大湾区的统一整合,最终能够实现所需要的全部要素。

(编辑:李博)

陈洁

政经版记者

关注人口、老龄化、交通、环保、心理健康等领域。邮箱:chenjie@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