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教育改革应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南方财经
2019-10-31 07:00

教育改革需要制定系统性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同时确保公平。

播放音频
NaN:NaN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起草《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共7个方面33条。应当说,这个文件非常全面和系统,对中小学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但是,舆论将这项方案简单理解为“减负”,认为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与浙江同时启动教育减负的南京,有一名家长甚至进一步将减负等同于“制造学渣”。

中小学生的确需要减负。目前,中小学生处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叠加的阶段,因此背上了双重的包袱。一方面,小升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阶段,这就导致一些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激烈的竞争,能够在竞争中获胜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学校多刷题(作业),课外超纲学习(补习)。另一方面,学校又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学生每周都有手工作业、课外活动、各种素质比赛等,用各种活动和指标来证明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成果。也就是说,应试教育尚未减负,素质教育活动又多,一些中小学生疲于应付一个又一个任务,即使周末和假期也要占用大量时间。

为什么部分学生家长如此激烈地反对减负呢?事实上,他们也心疼孩子牺牲童年的快乐,承受如此大的竞争压力。但是,中国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人口众多,各行各业收入差距大,确保自己“出人头地”的比较具有确定性的途径是考上“211”“985”大学。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初中升高中的平均比例只有50%左右,而全国高中生能够升入“211”“985”大学的比例不到10%。对于绝大部分家庭而言,只有从小学开始拼,才有胜出的机会,因为,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相对而言是最公平的。

学生们走高考独木桥的原因,部分源于一些传统观念;同时,在以往,由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现实,人们更愿意选择白领而非蓝领工作,这也是为了确保自己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些从事体制内或较高收入的白领职业,准入门槛就是名校。因此,理想的状况是,转变社会观念,不断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共识,同时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以此缓解家长们的焦虑。

一些地区的某些学校推行过素质教育实验,但是,最终决定学生命运的还是考试,这导致那些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学生在与应试教育学校学生的考试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同样,如果素质教育不是全国同步进行,有的城市搞,有的不搞,搞素质教育的学生家长也会焦虑。如果大家都搞素质教育,但允许课外辅导班存在,富裕家庭可以支付巨款培训孩子,而对于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而言,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因此,教育改革必须是系统性的。如果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全面推动。如果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那么小升初就要严格执行不能分班和择校,高考就不能完全由分数决定输赢。但是,当高考录取纳入高考成绩之外的“综合素质评价”后,如何避免录取腐败、权钱交易,又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应试教育因为确保了整个教育阶段的相对公平性而受到拥护。

此外,推行素质教育需要重新设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价值观,并且具有好奇心与创造性的人,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教授知识和考试竞赛的理念,具有开放性、自由度,这对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构成巨大挑战,需要避免的是:素质教育的外表,应试教育的里子。

教育改革屡起争议,与社会观念有关,也与对公平性的信任有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局部的改革需要稳中求进,制定系统性改革方案,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