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小银行改革是当前完善金融治理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阳觅剑
2019-11-08 07:00

11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问题,部署金融领域重点工作。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和中小银行改革是本次会议的两个重要议题。

会议指出,要真正抓好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把金融工作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加强金融领域制度建设,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

金融业治理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金融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方面。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完善金融治理能力的根本目标和关键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委第九次会议要求,要把握关键要点,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推进各项制度建设。而所谓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也主要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适应。2018年9月,刘鹤副总理在接受采访时就强调,金融体系要提高适应性,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央行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提高金融结构的适应性,在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

在金融领域,人们经常讨论的是金融监管,以及与之相应的金融发展。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思考,金融监管应该考虑上升到金融治理的层面,更加重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抓住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

金融领域积累的一些风险,需要及时化解。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需要改变。

这次金融委会议研究了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的问题,提出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健全资本补充体制机制。当前的重点是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金融委第八次会议也研究了这个问题。第九次会议继续研究,充分说明其重要性。

近年来,有关部门对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重视,将此作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同时,也鼓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当地,正是中小银行应该具备的优势。因此,中小银行被赋予重任,也得到了政策支持。

但今年5月以来,一些中小银行暴露出不少问题,妨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增强。首先是一些信用风险,然后遭遇了局部性、结构性流动性风险,这又进一步反映出个别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率偏高、经营状况欠佳、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它们目前遭遇的很多问题。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补充资本可能无法完全解决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很多问题需要在厘清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完善金融治理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中小银行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2017年以前,中小银行投资业务快速发展,而贷款业务相对较慢,这是为了将资产出表而进行的监管套利,出表的资产很多是“空转”,在金融体系体内循环,或者进入房地产等领域,这是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其次,在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当地的要求下,一些中小银行受地方政府影响,很多贷款投向了经营状况不好的主体和项目,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些贷款就会变成不良,影响中小银行的业绩,这是金融过度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

实际上,这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对金融的过度依赖,不下功夫切实解决实体经济本身面临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加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只能是拔苗助长,实体经济的问题没有解决,有潜力的行业、企业、项目也被透支,难以持续发展。

完善金融治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特别是后者,还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人们对金融发展寄予厚望,但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靠金融发展就能解决的。只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金融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编辑:祝乃娟)

欧阳觅剑

资深编辑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