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丨专访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中国多层次、阶梯型的消费市场充满潜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姚瑶 上海报道
2019-11-08 17:47

未来潜力巨大,但先要“活下来”。

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国别和企业数量均超过首届。与首届相比,第二届进博会的展览规模更大。企业展设置科技生活、汽车、装备、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品质生活、服务贸易、食品及农产品等7个展区,展览面积由过去的27万平方米增至33万平方米。

中国的全球购买力展现无遗,与此同时也展现出一些新趋势。

“过去对进博会的印象就是 ‘买买买’,这一届更成为了一个展示高科技、服务等的平台。与去年相比,今年进博会感觉更为成熟了,大家对于贸易的概念理解越来越成熟。”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第二届进博会现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中国的消费市场多层次、阶梯型

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他倡议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他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尤其是当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依然坚持开放、坚持多边主义,体现了中国一贯的开放立场。”屈宏斌说。

在进博会期间,汇丰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接受该行调查的全球34个市场的近1800家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与中国开展贸易业务,另有三分之一表示计划未来3到5年与中国开展业务。

在所有受访企业中,超过四成(42%)企业表示,中国市场呈现出的消费需求是吸引他们开展业务的最大动力,约三成(31%)企业表示,相比全球其它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更能找到有利的商业合作机会。

报告还显示,海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与日俱增,而中国持续强劲的消费需求、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有利的商业合作机会等,是其与中国开展贸易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中国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最大消费国,又是奢侈品最主要的买家之一,这中间有非常丰富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相比一些成熟的市场,尤其那些同质化较强的市场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多层次的、阶梯型的。”屈宏斌说。

比如汽车行业。他称,在一个成熟市场中,需求较为同质化,那么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入场的机会不大,因为门槛很高。但在中国市场,涌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本土品牌。

“如此环境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因为可以不断地爬阶梯,可能初期从技术、资金投入要求没有那么高的低端做起,慢慢地做到高附加值。”他说。

为抓住未来机遇首先要“活下来”

屈宏斌表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几大压力。

第一是全球经济同步放缓,第二则来自于中美贸易摩擦,其复杂性、长期化风险不容低估。

自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的外贸结构发生了一些转变。据海关总署1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6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4%。其中,出口13.9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1.64万亿元,下降0.4%;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2.3%。

其中,对美国出口2.39万亿元,下降6.8%;自美国进口6857.4亿元,下降21.5%。对欧盟和东盟等主要市场进出口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前10个月,中欧贸易总值3.98万亿元,增长8.3%,占我外贸总值的15.5%。

第三是来自于需求不足引发的通缩风险。

他分析称,目前主要的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尽管猪肉价格带动了整体CPI的上升,整体来讲,并不代表中国经济有全面通胀的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需求不足,通胀无忧,但需求不足值得高度重视。如果任由需求不足持续,那么会导致通缩的风险,继而引发一系列潜在负面影响。

屈宏斌表示,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市场,中国的优势之一在于还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无论是定向或者全面降准,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倒逼银行将更多的流动性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小民企等,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比如适当提供信用担保,加强银行信用和社会数据共享、帮助银行优化风险控制,这些都可以为中小企业降低风险溢价。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减税降费,既是惠当前,又是利长远。”他说。

他还建议,应坚定不移地去做“放管服”,成为服务型政府,重点不是事前管制,更多的是提供服务,这些方向都是对的,需要不断地去做,并且更精细化,使得企业真正体验到“放管服”所带来的政策效应。

“今年两会提出了结构性改革,按竞争中性原则推动一系列生产要素价格、资源配置、产业政策的改革,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改革。我们知道改革计划只占20%,主要在执行和落实,如果这些都能在基层予以充分落实,中国的营商环境还会有很大的提升,能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屈宏斌说。

屈宏斌认为,“为了抓住未来的机遇,在下行压力之下,首先要’活下来’。”

(编辑:李艳霞)

姚瑶

海外部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长期跟踪中国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跨境投资资金流向,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还包括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和重大产经新闻。曾多次参与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报道,曾获2016美国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年度最佳新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