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中仅20%是互联网理财用户!渤海银行李伏安强调:要普惠理财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晓 天津报道
2019-11-09 14:37

2005年,全国银行理财规模仅2000亿元。14年间,其规模增长了100多倍。

渤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伏安在2005年时担任银监会任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是该部门职责之一,当年9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发布。回望银行理财的这一发展历程时李伏安感叹,老百姓和各类机构对理财的需求非常大。

李伏安介绍,截至2019年9月底,我国银行个人存款总量约70万亿元,除存款外,中国居民手中还握有20多万亿元的银行理财。在中国居民大约150万亿元的可投资金融资产中,银行管理的社会金融财富占比最高。

在当前国际、国内大变局下,中国百万亿级体量的理财市场仍将持续发展。那么,银行财富管理中应如何发展?11月8日,在天津举办的2019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李伏安认为,银行财富管理应具备资产配置能力、普惠服务能力、场景融合能力和交互体验能力。

理财重心转向资金运用

李伏安认为,“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是偏重于管理人角度的说法,本土常称之为“理财”,是更偏重于投资者角度的说法。理财从客户视角看上去是一个个的产品和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从财富管理人的视角向资金流的终点穿透看过去,则是需要资金(无论是资本还是债务)的一个个实体,主要是企业。强调回归理财本源:一方面,是银行理财业务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这个本源,对投资者负责;另一方面,理财业务要担负起实体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责任,回归实体经济服务这个本源,把这一业务真正转变成为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绕开资本金和流动性监管去野蛮发展资产业务,这也是供给侧改革对金融企业的要求。

李伏安表示,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而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

刚兑时代,银行理财业务以银行信用背书,大多是用信贷管理的观点来经营理财资金投向,风控环节大多是由风险部门负责,底层资产环节大多是由公司业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部门的角色往往是“通道”部门和“过手”部门,重点关注的是负债端而不是产品端和资产端,管理因错配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比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重要,对市场风险及其对应的风险管理手段、方法和模型并不熟悉,因此在业务逻辑上更像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不是资管业务。

而在打破刚兑的目标模式下,理财要向估值净值化、资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在风控策略上,也将以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代替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在投资策略也相应地要向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演进。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投资组合收益来自资产配置战略,仅不足10%的比例归于投资标的选择、市场机会择时等因素。根据资产组合理论,资产配置的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收益特性不同、风险波动各异、收益表现呈负相关性的资产是配置的基础。在经济转型期,银行财富管理就更应重视大类资产的组合搭配,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市场变动状况和客户风险偏好调整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持续优化整体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才能取得符合投资者要求的与风险相匹配的投资回报。

李伏安认为,未来的银行理财业务必然将从以资金来源为重心转向以资金运用为重心,从“更便宜地把产品卖出去”转向“更好地把资金用出去”,财富管理者必须大幅度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寻找新的风险收益平衡点。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理财

“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1.7亿,占网民整体的19.9%。从这个数字上看,能够享受到理财服务的人群并不多。能够享受到专业性比较强的有'温度'的理财服务的,也就更少了。”李伏安表示。

李伏安指出,各理财机构的客户价值贡献结构基本上还是“二八”定律,所以,往往对小客户不重视。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设计者往往本人就是高端客户。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大部分人都坐过飞机,出过国,其实中国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出过国的也不过1.4亿人。所以,大众客户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因为产品开发者不在那个人群,导致我们很容易对长尾客户的需求视而不见,对中低收入者逐渐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缺乏足够的服务。但从发展普惠金融的角度看,财富管理机构应扛起的社会责任的大旗,使不同收入阶层都能从理财中受益,从而才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理财服务,就是打开普惠理财大门的金钥匙。”李伏安表示。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增长市场空间。现今的金融科技技术已经能够高效地实现线上的身份识别、账户开立和资金划付,可以有效扩大理财服务的触达范围,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投顾服务。这样,依托科技手段设计出既符合监管要求,又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的产品,实现规模化服务、低成本运营,就可以降低我们财富管理服务的门槛,使小众、高净值的财富管理服务扩展到大众理财市场,调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实体经济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

融合生活场景,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李伏安指出,移动互联时代,银行网点的优势已经逐步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削弱,客户来网点的机会越来越少。2018年,银行业平均离柜率达88.67%,传统银行网点的流量在萎缩。客户接受金融服务的场所,早已不局限于物理网点,转移到了银行的APP上,甚至非银行的APP上。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中国银行业的科技进步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化”,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模仿手工记账和人工处理。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运用网络技术将传统金融业务扩展至互联网和移动端,对客户的服务向网络延伸。第三个阶段是当今的“场景化”。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金融业务与个人客户生活场景、公司客户的生产经营场景高度融合,客户在各类场景下无需跳转出来,就能接受银行的各类服务。

李伏安指出,作为最晚设立的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已不可能再在全国部署密集的机构和网络。只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定位,聚焦金融科技,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做成长型客户的同行伙伴。一方面,将紧跟银行和时代发展的技术潮流,积极拥抱互联网、多渠道创新及金融生态系统平台,利用最现代化的武器提升快速响应能力、个性化创新能力和高效的业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将积极与跨界生态融和,通过场景化覆盖及专属服务触达已经处于生态链条中的各类客户。

财富管理过程中,与客户的交互体验非常重要。李伏安表示,渤海银行的客户定位是“养老一族”和“压力一代”。“养老一族”客群大多来自线下,以面对面的传统交互方式为主。而“压力一代”的受众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渠道以外,来自线上的服务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银行往往擅长的是面对面服务,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下,我们的远程交互、智能交互、全链路交互的能力亟待迅速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则可能是客户在线上消费支付、资讯浏览、娱乐休闲的过程中“顺便理财”的,理财服务的发生有相当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客户打造最佳的理财体验,必须从互联网用户侧看过去,对年轻化人群的消费习惯、理财习惯进行全方位洞察,将产品和服务“埋伏”在场景的各个结点上,随时响应客户理财需求的触发,为客户提供全链路的交互体验。举例来讲,传统理财的风险评估通常是问卷测评,测评结果受销售人员引导的情况比较多,客观性不足。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行为数据、历史信息在合规的前提下的分析运用则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客户画像”,从而匹配更合适的金融产品,提升用户的理财体验。而且,可以实现全流程的售前、售后金融陪伴,持续进行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

与互联网头部企业相比,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依托的交互体验能力建设,是银行财富管理的短板,也是能力提升的重点之一。

(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