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双十一”对中国经济有三大促进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11-12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林晨

“双十一”是中国电商崛起的现象级事件。运动式的促销活动成为电商业高速发展的催化剂。2019年,天猫“双十一”开场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17分06秒,成交额超过人民币571亿元,超过2014年“双十一”全天成交额。

这是零售业的“中国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的超大型经济体特征。中国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网络经济激发群众自发式的集中力量。

“双十一”把消费行为网络化、节日化、运动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二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三是促进消费。

首先,“双十一”背后的网络销售模式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网络销售模式以分散式的网络零售商取代集中式的实体零售商,降低了零售业的进入门槛,催生出大量小微零售企业。“双十一”借助平台的力量,采用运动式的打折模式,实现了消费者精准定位,让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在“双十一”购买低价商品,而非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在平时购买高价商品。消费者分类定价是变相的价格歧视,有利于提升小微企业利润。

其次,网络销售模式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与实体店销售模式相比,网络销售依赖快递配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而节省了房屋店面,是“人”替代“房”的过程。中国“房”比“人”贵,客观上促进了网络销售模式的发展。用“人”带来的是工资性收入,用“房”则带来的是资本要素收入。社会总增加值的蛋糕中,工资性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则低收入群体可以获取更多的份额。因此,电商模式在促进就业的同时改善了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最后,“双十一”提升中国经济整体消费水平。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于最优水平,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短期有效需求形成,也不利于提升长期国民幸福感。“双十一”作为一个有话题感的重大事件,无论在消费者群体中,还是零售商群体中,都极具冲击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非常高的成交额。信心和欲望是经济繁荣的前提,“双十一”是提振消费信心的药引子。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双十一”节日化、运动化的特点令“双十一”期间的消费对日常消费的挤出效应较弱,可以有效地提升全年消费水平。当前年轻人的生活模式高度依赖手机,手机是年轻人生活运转的中心。网购通过手机APP嵌入年轻人的生活圈,促进年轻人消费。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国当前面临外需不足的问题,促进消费、提升内需可有效拉动中国经济。

“双十一”及其带动的网购热潮,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颠覆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个人信息安全、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这种“适度无序”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任何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都是有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需建立与创新经济匹配的适度宽松的监管政策,以底线思维控制风险的同时,容忍“适度混乱”,不能因噎废食。这样可以释放市场活力,激发经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