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资本补充机制是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的牛鼻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东宾
2019-11-14 07:00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本文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九次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并研究深化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问题。其中,对深化中小银行改革着墨较多,对公司治理结构、风险内控体系、补充资本金机制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做了工作部署。由此可见,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是增强金融业治理能力的重点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其中,资本补充机制改革一直是政策重点。

实际上,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中央与监管层对中小银行进一步赋予“回归本源使命”的政策预期,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小微企业等方面。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其中,特别强调中小银行“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端正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

而在9月27日召开的金融委第八次会议上,则强调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

此次金融委会议则进一步厘清了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增强治理能力的重点内容与关键点。综合近两年有关深化中小银行顶层设计的改革脉络来看,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是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核心难题在于两点:一是打通多渠道补充机制,并促进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重点是回归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以及支农支小等本源使命领域。二者彼此关联、互相影响,均指向激发中小银行内生动力,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当前背景下,多渠道补充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明晰打通多渠道的关键节点:一是金融开放环境下,国外金融资源的可利用性;二是金融市场的市场化补充通道;三是中小银行战略重组的资源配置与改革联动问题;四是地方政府的角色作用;五是地方市场主体的参与通道问题。

重点在于,中小银行本身就是一个谱系,彼此之间广泛存在资本金及股权关联。据粗略估算,农商行作为发起行的约有851家,占52.27%,城商行作为主发起行的527家,占32.37%,两种类型合并起来占84.64%。其中,农商行的改革又与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省联社改革密切相关,而资本金补充机制同样也是抓手和重要议题。由此可见,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激发内生活力,资本金关联既是问题,也是改革的核心抓手。

今后的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互动与结合。一方面,顶层设计至关重要,有助于发挥“一盘棋”的战略统筹作用;另一方面,地方作用更加凸显,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正如此次金融委会议提出的“要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完善银行补充资本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政策”,地方职责不可忽视,“守土有责”与“一盘棋”才能彼此呼应、良性互动。

从地方视角来看,地方既有属地责任,同时也有改革灵活性和主动性问题。过去一段时间,各方因素促使下,地方政府及地方平台在中小银行的股权大部退出或保留很少份额,虽然这有利于减少对于中小银行的地方干预,但同时也使得中小银行股东来源的集中化、单一化,而地方失去政策引导主动权。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与地方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地方应作为资本金补充的重要考虑范畴。打通该渠道,将与地方金融改革资源优化组合、落实地方属地责任等有机结合,并将普惠金融政策导向随之引入,同时也为中小银行提升风险化解能力提供“压舱石”和“稳定锚”。

总而言之,当前情境中,资本金是中小银行激活内生活力的基本药引,用好这服药引,是今后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激活内生活力的重中之重。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