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多元化发展迎来机遇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庞华玮 广州报道
2019-11-17 22:42

“为大湾区产业差异化升级提供更丰富且多元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跨境金融支持,将是大湾区金融融合的未来趋势。”

为大湾区产业差异化升级提供更丰富且多元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跨境金融支持,将是大湾区金融融合的未来趋势。”11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

巴曙松在11月16日举行的“中国金融论坛——第五届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上做了《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金融发展:演变与趋势》报告。

巴曙松认为,当下,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创新与多元化发展迎来机遇期

湾区转型升级要求金融多元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经常对标的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从产业结构和主导的经济形态上来看,这些湾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以装卸运输为主导的港口经济、以临港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和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经济这四个阶段。

巴曙松介绍,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对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产业形态,都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金融+不同的产业”,纽约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服务业”,旧金山湾区是典型的“金融+科技创新”,而东京湾区是典型的“金融+高端制造业”。

巴曙松认为,从现状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梯度性非常强,不论是从GDP还是产业构成来看,是一个梯度性很强的构成,如果用“金融+”来描述的话,在大湾区可能都能找到这三种形态,比如港澳,服务业占比超过90%,金融发展基本上有点类似于纽约湾区的“金融+高端服务业”;大湾区里面,深圳创新很活跃,深圳创新的动力来源可能就是“金融+科技创新”佛山有比较强大的加工制造业,面临的课题可能就是“金融+制造业”,怎么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巴曙松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由传统经济形态逐步走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的转型过程,服务业和研发的投入占比在稳步地上升,客观上要求金融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要从原来服务于港口的航运金融、商业保险等服务临港工业的单一的业态,发展为包括风险投资、金融科技、金融商务、绿色金融在内的多元化业态

多元化需求催生金融创新

巴曙松认为,多元化的金融业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走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阶段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间接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

巴曙松进一步指出,金融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催生了传统金融的机制、结构与技术创新

以三大湾区为例,纽约湾区为了满足运河、铁路、公路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和分担风险的需要,纽约湾区立足证券交易所,形成了典型的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而旧金山湾区传统的商业银行保险业由旧金山向周边城市扩散,结合当地的研发需求、教育资源、人才优势,在硅谷形成风险资本集聚的新金融业态;东京湾区早期以商业银行体系支持企业研发,以后逐步发展出以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贷款来引导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模式。

“背后实际上是金融怎么+高端制造业,怎么跟融合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巴曙松说。

巴曙松认为,和另外三个世界湾区做对照,粤港澳大湾区的梯度特征、差异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大家一说粤港澳大湾区,通常用的词叫“1234”——一个国家、两种体制、三个独立的货币监管体系、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湾区比,特别是三个独立的关税区和三个独立的货币监管体系,让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一个利用差异化、梯度化的发展格局进行创新的巨大空间。

从2018年经济规模的统计数据看,大湾区“9+2”城市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2018年深圳、香港、广州三地GDP均超过2万亿元,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均达到2000亿元及以上;

第二梯队,东莞和佛山作为大湾区金融城市群,金融体量大概在500亿元到300亿元之间;

第三梯队的澳门、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五市金融业增加值不足300亿元。

“当前,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多元化发展迎来机遇期。”巴曙松说。

巴曙松表示,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空间的分布都在逐渐地优化,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业之外,特色金融日趋丰富,包括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融资租赁、不良资产交易等。

“一荣倶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巴曙松指出,当前,从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整个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呈现出同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非常类似的一个轨迹,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由服务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珠三角9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研发的支出均明显提升,经济创新动能由深圳向其他城市扩散。。

据介绍,大湾区金融业空间分布由香港单中心向港深穗多核心演化。香港的金融体量在2000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占70%,但是随着深圳和广州崛起,目前从金融产业的集聚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香港单中心向香港、深圳、广州多核心的演化,当然香港占比还是大,但是有所分散。

巴曙松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在同一个区域内很难有两个金融中心,一个新的金融中心起来,往往是以原有的金融中心的减掉部分变成其他地方发展的部分。但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来看,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关系更多的是一个一荣倶荣、一损俱损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比如说,想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和想拓展国际市场的中资企业,当经济形态比较活跃的时候,他们的机会扩大,增加在国内的融资和生产投资,也会同时扩大对外开放。或者是企业在国外融资不容易,回到国内;在国内融资有障碍,回到香港、海外,所以实际上是一个一荣倶荣誉、一损俱损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关系。

巴曙松进一步介绍,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面对的资金不一样,香港的资金主要是以海外为主,资金的提供方主要是海外、国际的金融机构,而国内的资金是以国内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资金为主体,以国内资金为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香港那边的海跟其他地方的海是连在一起的,而珠三角目前是一个湖,跟国内的水系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两者之间有联系,但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关系,它是一个相互提升、相互作用的关系。

跨境金融是大湾区金融融合的未来趋势

巴曙松认为,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情况来看, 9+2城市目前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融合成为不同地区产业差异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港澳的服务业占比超过90%,与港澳比,珠三角九市的第二产业占比普遍比较大,具备比较先进完整的产业链,所以粤港澳三地的分工形成了一个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因此,为大湾区的产业差异化的升级提供丰富多元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跨境金融支持,将是大湾区金融融合的未来重要趋势

从大湾区城市整个发展历程来看,金融中心的发展支持了整个大湾区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从统计数据显示,在9+2城市群里,除了澳门和肇庆外,其余各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均大幅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其中香港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300%,东莞、深圳、珠海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100%。

服务对外经济、跨境经济就成为大湾区金融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的功能,以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中心,主要是服务区域内对外贸易结算和融资需求;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强化了对于大湾区新兴产业的跨境金融支持。”巴曙松说。

巴曙松指出,首先,上市制度改革主要就是服务于新经济、服务上市需要,比如生物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新经济,全世界的生物科技行业平均60%到80%的资本开支是在研发阶段,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等到生物医药企业达到银行贷款的盈利标准、企业上市的盈利标准,它已经不需要钱了,但是在研发的时候,它没有盈利,没有现金,最需要钱的时候却没有金融体系去支持它,反而等到它赚钱了、不需要钱的时候,大家都追着它,这种错配在新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里是广泛地存在。

巴曙松表示,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只是从生物科技这个角度做了一个切口,金融服务能不能在它没上市的时候前移一点?香港联交所规定,生物医药企业只要有一个药通过一期临床,并且中国的药监局、美国的药监局、欧洲的药监局同意一期临床,不反对二期临床,市值估计达到15亿港币,就可以上市,不要盈利,不要现金流,也不要业务记录。基本上一个研发企业有两个药在研发,轻轻松松估值超过这个要求。因为适应市场需要,改革之后,香港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巴曙松认为,大湾区实体转型升级的需求很大,但是金融服务业必须要作出自己的创新。银行传统的运行机制是抵押贷款,这使得只有重资产的企业能获得融资。而新经济一个很典型特点的就是轻资产,所以银行是把宝贵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传统的经济,这是我们整个金融体系比较落后、效率比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第二个上市制度的改革是差别投票权,或者说同股不同权、超级投票权。在新经济时代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除了钱之外,人力资本变得重要,一部分人管理的经验,一部分科学家的专利技术,对公司的价值是有贡献,体现就是差别投票权,给一部分对公司价值特别重要的人更高的投票权,比如说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他出1块钱的表决权可以是别人出1块钱的10倍,他用这1块钱的资金来继续为公司做贡献,小米、美团就是这样的代表。

第三个上市制度改革要方便,比较简便地上市,新经济企业往往是全球拓展业务,它拓展欧洲市场的时候就在欧洲上市,在美洲拓展市场就在美洲上市,所以要给这些企业非常简便快捷的上市,非常高效的流程,而不是漫长的审批。

 “ 其实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就是找到我们的新经济、制造业、服务业过程中的空白点,相应地创新金融制度,这也是下一步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需求。”巴曙松说。

巴曙松认为,大湾区不同的城市,产业结构发展梯度化,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可能有的城市是要“金融+高端服务业”,有的是“金融业+科技创新”,有的是“金融+制造业”,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这既是下一步大湾区对金融的需求,也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