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刘锋:从深圳的示范经验看中国科技创新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刘锋,王恺 北京报道
2019-11-19 19:53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也是中国能否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40年时间里,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的飞跃,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中心城市。

早在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银河证券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沟通时指出,此举既是对深圳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深圳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希望深圳的示范经验对于全国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发展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深圳的产业是如何逐步升级的?深圳的制度和科技创新是靠什么崛起的?走过哪些弯路?还有哪些短板?银河证券刘锋、银河证券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王恺撰文该系列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产业不断升级,从小渔村到创新创意之都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彼时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当年深圳的人均GDP是中国大陆的2/3,是香港的3%。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深圳人均GDP已接近大陆平均水平的3倍和香港的2/3,是全球金融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对外贸易量连续居内地城市第一,在创新领域已居于世界前列,被誉为“创新创意之都”。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与世界最高的以色列和韩国基本相当,中国该指标为2.2%,美国为2.8%。2018年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1.25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倍,国际PTC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的产业结构也逐步演变。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农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占比就已经很低,第二产业在1980-2004年间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之后占比逐步下滑,2007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比全国提前了5年。2018年深圳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9%,第二产业占比为41%,农业占比不到0.1%,如图1所示。

工业产业结构方面,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报告,1980年,深圳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57.5%;90年代中期,则以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食品加工、金属制品、服装等为支柱行业;进入新世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深圳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17年上述6个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4.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5.2%。深圳产业结构在演变中也逐渐升级。深圳工业发展之初,主要以“三来一补”加工装配工业为主,基本没有自有品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圳企业开始自主生产,自创品牌,逐步从装配走向仿制再到自主制造;2010年以来,深圳开始了创新驱动的转型,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深圳品牌,开始走向全球创新前沿。

图 1:深圳与全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第三产业方面,2003年以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批发零售、房地产的GDP占比逐步下滑,住宿和餐饮变化不大但占比较低,金融业、其他产业占比显著提高,如图2所示。其他产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图 2:深圳第三产业细分行业GDP占第三产业GDP变化情况

金融业方面,深圳已跻身内地三大金融中心。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报告,1979-2017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从0.16亿元提升到3059.98亿元,年均增长28.3%,占GDP的比重从8.1%提升到13.6%,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已跃升为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中第二位,仅次于制造业。2017年金融业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居内地城市第三位。在2017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的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由上期的22位上升至第20位,在内地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2.深圳的创新是靠什么崛起的

深圳的成就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特区优惠政策、历史负担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良好的创业氛围、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魄力的强有力领导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结合特区优惠政策,极大地吸引了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积聚,其经验对于我国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图   3:一线城市过去30年常住人口增长幅度

   

图 4:主要城市人口老龄化率

   

第一,对人才的吸引和积聚。经济要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科技要进步,终归需要靠高素质的人才。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持续涌入的外来人口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303万人,过去30年深圳人口增长了近十倍,增幅远超其他一线城市,如图3所示。2016年底深圳人口密度达5963万/平方公里,内地城市中居首位,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属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如图4所示。大量人才涌入的背后是包容的文化和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人才引进和服务政策,“来了就是深圳人”让很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深圳市政府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国内也首屈一指。自1992年开始,深圳市领导亲自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这在全国各省市中是首创。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对全国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从2010起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深圳制订了一系列的人才服务政策,从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生活保障、交流服务等各方面为人才提供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确定每年11月1日为“深圳人才日”,体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第二,以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深圳的高等院校、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并不多,但是在改革开发中,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带动深圳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根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申请来自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从深圳发展的经验看,民营企业对高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成功率不到10%,民营企业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使企业家有巨大动力去追求创新以及背后潜在的资本增值,而国有企业的特点和考核机制很难使决策人愿意去投资一些风险大成功几率低的项目。同时,民营企业组织机构相对简单、决策效率较高,与瞬息万变的高科技市场相适应。实际上,深圳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中,民营企业占据了绝对主导,上述两个行业深圳本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5%,国有企业不到10%,如图5所示。而深圳的国企逐步转换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如图6所示。同时,国有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图 5深圳高科技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超75%

图 6深圳国有、民营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按市值)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制为基础的创新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效率的方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其诞生起就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在几十年产业升级过程中,深圳市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不少产业规划,发布了不少产业导向目录,扶持了一批企业,其中的一些政策也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真正的王牌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无不是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下通过国际竞争脱颖而出的。市场的风险收益相匹配的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技术路线的优胜劣汰和自我纠错。市场化的基础是法制化,只有靠法律保证市场竞争中的自由、平等和契约规则,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而深圳的法制化建设在国内是比较早、比较系统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市场化的有序发展。

第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己任,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逐步厘清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边界,即政府的职责主要在提供包括土地供给、产业园区配套、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科技成果交易和保护机制、资金支持体系等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尽可能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同时,政府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比如2010年左右深圳政府引导深圳产业结构由深圳制造向创新驱动转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导致2010-2013年深圳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滑坡,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也才有了近几年深圳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而与深圳毗邻的香港,一向以自由经济著称,政府对市场实施自由放任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造成房地产不断膨胀并对其他行业造成挤压,形成行业的垄断和产业的空心化。政府在引导产业升级,制定和发布科技创新指导战略的同时,避免产业政策对具体科技行业甚至企业的直接介入,或干涉甚至替代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比如深圳市政府做的比较好的是组织对产业链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以行政权力具体干涉产业链上的直接参与者,而是研究产业链上缺了哪个会制约发展的环节,鼓励支持企业围绕重点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和竞争。

第五,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科技创新更离不开资金,特别是风险资本的支持。从全球来看,科技创新中心也大多是金融中心,如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规模占全美一半以上,以色列金融业同样发达,尤其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全球首屈一指,纽约、伦敦、新加坡更是全球金融中心。深圳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业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确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最后深圳的发展远超其他三个,部分原因在于深圳毗邻彼时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在发展初期得到了来自香港的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深圳金融业也逐渐发展壮大,2004年深圳金融业产值为273.1亿元,为同期北京的38%、上海的45%,到2018年底深圳金融业产值已达3067.2亿元,为北京的60%、上海的53%,如图7所示。与北京有大量金融央企、上海金融外企积聚相比,深圳的金融业在市场化环境下更具创新活力,其代表企业如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平安集团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国内龙头,而且股权结构都相对比较分散,与市场的对接程度更高。深交所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是为深圳高科技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渠道,截至2019年10月,深交所总计有上市公司2188家,超过上交所1535家的数量,略少于港交所。总市值方面深市比沪市、港股有一定差距,但是深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更高,且有更高的平均研发费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反映出更强的科技创新属性,如图8所示。同时,A股的中小板、创业板均设在深交所,对深圳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图 7:2004-2018年一线城市金融业GDP

图 8: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公司规模及特征

3.多管齐下补短板

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深圳也存在着一些短板,比如大学等科教资源匮乏、房价过高、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这些短板一定程度上对深圳的创新发展有所制约,能否补齐这些短板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来,深圳采取了一系列补短板的创新举措,其中一些已初见成效。

基础研究薄弱,大学等科教资源匮乏,是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明显短板。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征看,大多数都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既能直接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硅谷作为全球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周边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高校;波士顿作为全球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有哈佛、MIT、波士顿大学等顶尖大学资源;东京作为排名全球前列的创新城市,周围集聚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都市大学等120多所大学。深圳近年来正全力补齐高等教育短板,201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未来10-20年深圳高教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5年高校数量由11所提高到20所左右,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一批学科达到全球领先。具体措施上,一方面深圳通过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在深圳建立分校或学院,比如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相继在深圳建立研究生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学院也已落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现有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从经费支持、人才引进、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目前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大学排名、课题承担、学术影响、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发展速度在国内高校中非常突出。同时,深圳在大学办学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大学理事会架构、与国际接轨的人事制度、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70%以上可分配给科研人员等。

 

图 9:深圳房价收入比在国内在一线城市中最高

过高的房价、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配套落后是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短板。目前,深圳平均房价已超54000元/平方米,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如果考虑收入房价比,深圳从2014年就已经超过北京、上海,并且拉开了差距,更是远高于大湾区的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如图9所示。深圳过去创新驱动模式的成功,核心因素是吸引了优秀的高端人才前往深圳工作和生活。为了补齐短板,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占得先机,深圳近年来从住房保障、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生活保障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如表1所示。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上深圳大量优秀企业提供的有竞争力的工作职位,深圳在人才引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深圳以新增49.83万人的数量,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其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万,占比近六成;全年接收应届毕业生10.8万人,同比增长7%,连续5年创新高;新引进留学人员2.1万人,累计超12万人,其中2016年达10509人,首次突破1万人,2017年同比增长74.2%,呈快速上升趋势。从引进人才的结构来看,近年来重点引进的人才包括高端科技人才、金融人才,以及目前深圳短缺的医疗人员和教师队伍。

总之,深圳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对于亟待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当然,创新的道路没有止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仍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在充分发挥强项的同时,努力补齐存在的短板,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编辑:李新江)

刘锋

经济学家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