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打包版!“新保险、新健康、新科技”六位嘉宾都说了啥?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9-11-21

11月12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万亿健康保险市场迎来新机遇。

11月18日,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颖晖、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爱康集团首席策略顾问兼乐荐集团董事长黄飞燕等嘉宾就“新保险、新健康、新科技”的话题进行了对话。

关注点一: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

健康保险新规明确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以适应疾病谱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费用变动情况;删除短期个人健康保险费率浮动的相关表述,将定价权交予市场决定,适应当前费率市场化方向。

赖军指出,以往长期健康保险的费率是不能调整的,因此市场上长期健康保险基本是缺失的,原因是保险公司很难预计十年、二十年以后赔付率情况。这次长期健康保险费率调整放开,长期健康保险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王前进表示,明确长期医疗保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是此次新规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长期健康险费率固定的规定进行修订,一是现在医学技术进步,大家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医疗费用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理赔率大幅上升,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费率,能够更有效控制风险,确保长期健康发展;二是从投保人角度来看,投保人都希望购买长期险产品,有医疗保障、稳定预期的需要。 三是长期医疗保险费率可调,是国际的普遍做法。

此前,平安健康险董事长兼CEO杨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在发达保险市场,健康险尤其是医疗险是保险市场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是疾病保险产品,其保费占比超65%。但是,从客户保障和需求而言,疾病保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次性给付保险金的特征一方面决定其相对医疗险而言缺乏保障性,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保费高昂。与之相对的,医疗保险按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承担保险责任,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高额的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也最需要的健康保险险种。然而,由于缺乏费率调整政策的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在设计开发医疗保险时,只能开发一年期或期限非常有限(如六年内)的医疗保险产品,用停售老产品升级新产品的模式应对未来的医疗通胀和医疗技术进步导致的医疗费用高企。这一点也是广大消费者对医疗保险产品最大的疑虑,他们担心保险公司随意停售保险产品导致其未来无法获得非常必要的医疗保障。因此,保险期限和保险费用的相互制约,成为了此前医疗保险产品发展的桎梏。

杨铮表示,长期可调费的保证续保产品形态与国际健康保险接轨,给经营长期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提供了应对长期医疗通胀等赔付风险的制度保障,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保险公司先前不敢尝试开发长期产品的问题,推动了健康险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解决短期险扎堆,同质化等问题。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续保权利,提供了灵活的长期健康保障,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

瑞士再保险中国人寿与健康险业务部负责人张永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可以理解为医疗保险保证续保不保证费率被正名,这一条规定对当前市场最火爆的中端医疗产品以及对近亿存量客户争夺的影响难以预料,同时市场主体将逐渐和习惯医疗保险调整费率是新常态。

不过,王前进也强调,长期医疗保险费率可调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随意调整费率。费率可调整涉及到调整幅度、频率等多个方面,还包括对投保人的知情权、选择权等权利保护,也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决策流程是否合理、信息如何公示等。

周瑾表示,就经营健康保险的能力而言,控费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两大核心能力是保险公司普遍缺乏的。

以控费能力为例,尤其针对长期健康保险,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方法的创新,都会影响治疗成本,但如何控制医疗成本,保险公司天然是没有太大话语权的,毕竟相应的技术标准及数据都不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如果要发力长期健康保险领域,保险公司首先要把如何建立这个底层能力的问题考虑清楚。

关注点二:健康管理首次以专章写入

在健康保险新规中,健康管理首次以专章写入。一是对健康管理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二是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衔接,规定保险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既可以纳入健康保险合同,也可以单独列出;三是将不同文件中有关健康管理费用在健康保险中列支比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四是鼓励保险公司在医保合作中参与医疗控费,规范相关医疗行为。

赖军坦言,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健康险产品,虽然现在支出上限是净保险费的20%,但如果超过这个上限,保险公司可以另立合同,作为一个健康管理项目提供给客户,这给保险机构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李静续称,这意味着,健康险不仅仅是提供保险保障的机会,能使为投保人提供更全面、最适宜的各种健康服务,提供长期、以预防为主,能够使老百姓更健康、不得病、少得病的服务保障,健康险未来发展空间无比广阔。”她强调说。

针对保险公司应如何把握好这个机遇,李静直言,保险公司可以作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福利的支付方,整合体检机构、医疗资源、健康管理机构、医药厂商等多个大健康相关产业,全周期的为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同时,要把风险控制能力贯穿于健康险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数据采集、风险定价,到核保能力、控费能力,以及能否提高带病群体对慢病管理的依从性,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降低重疾发生率等,都是保险公司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对此,王前进认为,这一方面对提高投保人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率非常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此外,从行业整体诉求来看,健康管理案例落地较少,目前更多仍集中在概念领域。但健康管理是大势所趋,从鼓励“保险+服务”、“保险+医疗”,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比例还可以更高一些。

王前进表示,健康管理费用占比提高意味着健康保险中可用于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增加,保险公司可以投入更多费用用于健康管理,这对于健康保险良性发展很重要。健康保险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健康管理帮助客户变得更健康,降低其就医率,进而保险公司降低赔付成本,因此健康保险来说,比赔付更重要的环节其实是健康管理,这次提高健康管理费用占比,有很大价值。

黄飞燕表示,健康体检和健康保险作为大健康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健康管理道路上逐渐呈现出融合之势。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健康保险产品,鼓励开发与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健康保险产品。鉴于健康管理行业尚未真正在保险行业形成政策层面的有效连接,因此整个健康管理产业有很多业态,但除了体检等少数健康管理领域实现相对标准化服务之外,很多健康管理服务覆盖面很广,但是没有完全被标准化。但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未来之路,在健康管理需求的演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支撑下,相信可以在发展和融合中为国民健康管理模式开启新篇章。

关注点三:去伪存真主动拥抱新技术

此外,健康管理新规也主动拥抱新技术。一是明确在某些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被保险人的数字化理赔材料进行审核,简化理赔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二是鼓励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基本医保部门信息对接和数据共享;三是鼓励保险公司注重将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环节。

王前进表示,数字时代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伴随80、90后新消费群体崛起,中国新兴的数字消费者呈现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新消费特征和消费偏好。现在的消费者追求更优越的品质、更丰富的品类、更便捷的服务。据埃森哲最新调研显示,新一代保险客户掌握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的要求也更为严苛。对于保险客户的提供商的我们而言,保险属于低频交易,特别是人身险长期性保单与客户在常年中接触甚少,而伴随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新一代消费者则更偏好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消费、投资和社交,期望简单、无缝、个性化、频繁地与他们的服务提供商互动。

王前进认为,未来保险公司在客户体验上需要依托数字化以增加客户服务触点、场景,提升与客户互动频次,优化客户体验才能在市场上超车,抓住中国保险业的未来。

在李静看来,解决健康保险跨界合作的长链条与复杂业务整合架构,科技赋能保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保险科技能够直接触达客户,让用户享受更好的服务体验,二是在风控环节能够支持风险建模、反欺诈、控费等;三是大健康领域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药品都会带来健康险领域新机会;科技只是工具和手段,科技赋能的背后,其实都是保险公司自身核心能力建立的过程。

关于保险科技,真创新有,假创新也存在。周瑾表示,真正的创新不应该是以销售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客户为中心,要解决客户的痛点,这才是保险公司创新的价值源泉。行业里已经有共识,科技在保险保险公司中有很多应用空间,在运营效率、降本增效、风控、精算及定价等方面均大有可为。但健康领域三重属性里的服务属性,是目前市场上相对更为欠缺的一块。保险公司可利用科技手段,链接各方资源,打造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有价值增值服务,就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保险公司创造价值赢得竞争力的机会。其实互联网企业创新,出行、资讯、视频和电商等领域,本质上都是服务的概念,利用技术手段,让消费之更容易触达所需的服务,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收益。所以,保险公司可以关注应用新技术重点发力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机会。

赖军指出,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金融科技创新才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在检验金融科技实际效果时,主要看重这一点。是不是让客户理赔更加简单,更加便捷,客户购买保险以后是不是更加安心,这才是检验保险科技是否真正创新的标准之一。”

袁颖晖表示,科技没有改变保险的本源,保险的本源就是保障。往深一层面看,保险并不是只有保障那么简单,保险再深一层的含义是安心,有这样一个认知之后就可以理解,任何创新、科技应用就是把保障做的更好,安心提供的更加充分。

从这个角度看,袁颖晖说,保险科技不应该是好高骛远去炫技,而要回归到本源,也就是客户体验,包括了解保险资讯、购买保险、理赔和退保的便利等。

袁颖晖强调,应用保险科技,要清楚地知道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和痛点,能给客户的保障和安心带来哪些增加值,踏踏实实从一些看起来并不太起眼的保险科技去做,而不是好高骛远想一大堆很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