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我们不要只看着超级独角兽,“一亿中流”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9-11-22

“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看着超级独角兽,‘一亿中流’就是在普普通通的产业里做着非常普通的事情,却在不断升级和加速。”11月22日,在“第十二届创业家年会暨产业加速大会”上,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说。

牛文文表示,这一轮创新创业已经开展了七八年时间,很多创业公司成为了独角兽,但却在全世界受到了一些考验。这时,中国经济中有一类人和一类公司,他们的作用、地位、发展愈发凸显,这群人就是“一亿中流”。当他们不再是初创公司,不再是年轻的创客,不再是资本的宠儿,不再只是“估值独角兽”时,他们就会成为“默默的大多数”,而这些“默默的大多数”恰恰是中国社会的脊梁。

“一亿中流”的概念最早源于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有1亿左右的人口,当时日本政府希望本国没有太多富豪,也没有太多穷人,让更多的国民变成中产阶级,所以“一亿中流”就是个社会理想。

在牛文文看来,“一亿中流”意味着中国市场中亿级左右营收的创新创业企业,它们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创业者来说,1亿元营收就是成人礼。如果营收过亿,就意味着雇佣的员工超过300人,意味着在某个细分领域有了自身独到的门槛,更意味着刚刚打开了增长的空间,意味着有了坚实的加速基础,拥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正现金流和利润,是一个公司的腰杆。

“一亿中流”企业有这五点特质,第一,有根据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初期时,很多人认为只要一个APP就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个公司如果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脚踏实地在一个细分领域中深耕,很可能风口一过公司就没有了。所以,企业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踩在产业的实地上,深耕根据地。

第二,不断升级。智能+科技赋能产业,能够让全中国所有的产业重做一遍。重做的前提和底气来自于创新和科技。如果没有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就仍是原先的产业,而非创新的产业。

第三,适度资本化。“我们不能过度融资,不能在创业初期透支资本的未来,而要适度资本化。很多公司不能成长到造血阶段,是因为它在天使轮、A轮甚至B轮时过度融资、估值过高。”牛文文说。

今天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常出现“负两轮”的现象,腰斩上市。当企业真正开始需要发力的时候,后面跟不上了。所以,过度资本化,是过去几年很多创业公司走过的误区。很多创业者以为多拿一些钱、早拿一些钱,甚至拿到大钱,企业就会发展得好,实际上,拿大钱的公司后面要面临很大的考验。所以融资要适度。

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没有几个是过度融资的,也没有超级独角兽,但它们恰巧是中国科技创新的脊梁。这些公司并非资本市场耳熟能详的明星,但后劲非常足。

第四,注重团队。当一家公司成长了3-5年后,组织能力与活力非常重要。创业不只是热情和激情的载体,不只有光荣和梦想,不只需要社会的鲜花和掌声,更需要稳定的后台与底盘,这就需要很强的组织力。当企业的方向大致清晰后,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第五,长期主义。创业无止境,即便企业已经上市了,那也是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创业是一场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来的漫长的马拉松,长期主义非常重要。长期主义不只是看数据,而是真实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牛文文还谈到,黑马服务的1万多家企业中,也有很多是“一亿中流”的代表。比如锅圈、众能联合、阿卡索、WOOK等,它们做的都是非常普通的领域(电商、教育、工程机械、食品健康),但这些产业都可以重做一遍。每个人在自身产业里不断创新加速,重新书写行业的竞争规则,刷新所在的产业。

“假使中国独角兽时代已过,创客时代已过,那么‘一亿中流’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黑马希望帮助企业在此阶段加速,快速跨越从1亿营收到10亿营收的门槛,这些公司会成为下一批注册制的生力军。”牛文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