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区企业“买卖全球”提速:制度创新“托底” 智能监管“赋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11-23

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出闸口,一辆辆载有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跨境电商商品的货车接连从区内驾离,智能化卡口栏杆24小时不断地自动抬起、落下。“双十一”前已经有超过20亿元货值的跨境电商商品陆续运抵南沙。

与南沙保税港区一江之隔的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境外消费者在互联网下单的包裹源源不断涌来,在这里查验、集拼、打板并通过广深港三地机场直飞全球各地。截至9月22日,其跨境电商一般出口货值累计超11亿元。

实际上,这仅仅是广东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凭借海关的创新监管模式,自贸区企业在“买卖全球”业务上开始提速。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22.9%。

尤其是,在前三季度广东外贸同比下降1.36%情况下,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合计同比增长28.9%,比全省外贸增速高了30个百分点。

如此成绩,离不开海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积极探索。海关总署广东分署自贸处处长黄祖活认为,广东自贸区叠加了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承担的任务便是制度创新与复制推广,要在更大领域和范围内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加大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为其他地区探索实践更多改革经验。

“买卖全球”背后的制度创新

提及海关制度创新带给企业的“活力”,广州金港汽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金港国贸”)总经理助理兼业务经理张焱勃感受颇深。

今年8月10日,“南沙进口车保税国际会展中心”在广州琶洲国际采购中心正式启用,奔驰、保时捷、路虎、丰田等众多知名品牌的平行进口车入驻展示,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可放心选购。

这得益于广州海关创新推行的保税展示交易制度。该制度支持南沙保税港区内企业将仓储在南沙保税港区内的保税货物,在提供有效税款担保前提下,临时从保税港区运至区外展示,交易后再集中办理内销征税手续。

金港国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张焱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税展示交易制度极大方便了企业依托南沙保税港区搭建连接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桥梁,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便利了企业开拓市场。

“在制度推行前,公司平行进口车出区往往需要缴纳全额税款,一台100万元的车仅税款就要缴纳30多万,但保税展示交易制度下,公司两台车省下来的税款就足以多采购一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还加大了公司的进口总量。”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前三季度,金港国贸实现进口量同比增长21%。

广州海关推出的另一项创新举措,也极大地刺激了自贸区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甚至被称为跨境电商监管的“南沙模式”,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自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挂牌以来,南沙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年均增幅1.15倍。但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跨境电商网购保税包裹数量大,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配送时效提出了新要求。

唯品会南沙海淘仓现场关务负责人向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双十一”期间,唯品会南沙海淘仓3天内向外配送了67万单,这就对通关效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为了提升跨境电商的配送时效,南沙保税港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可应用海关的‘提前申报’模式,在货物到港且完成箱体检疫处理后,就能立即办理相关手续实现货物上架保税存储。”南沙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科副科长林明远介绍,“我们实施7×24小时通关服务,一旦消费者下单,海关监管系统就会自动比对订单、支付单、物流单三单信息,实现自动出区放行,车辆只需1分钟即可完成出区。”

海关背后的制度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在“买卖全球”上节约了时间与成本。

例如,一批来自珠三角的电子产品在深圳蛇口前海湾保税港区“离港空运服务中心”一站式完成订舱、理货、打板后,直接运往香港“登机”飞往美国芝加哥。按照深圳市美邦运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玲丽的计算,通过前海离港空运服务中心,全流程平均节省6-8小时,物流时间更可控,平均物流成本节省约30%。

这得益于深圳海关在前海湾保税港区推出的MCC(多国集拼英文简称)前海模式,建设了“离港空运服务中心”与“中转分拨集拼中心”,对进口货物、中转货物、区内出口货物进行分拨、集拼、转运等业务。

据统计,自去年九月中转集拼业务启动以来,共有10余万标箱分拨集拼业务在前海湾保税港区完成,货值近40亿元。平均每标箱节省运输成本至少1500元。

如何平衡“效率与监管”矛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2015年正式挂牌以来,广东自贸区共形成类似前述海关创新制度456项。制度的创新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广东自贸试验区,海关注册企业从2015年初的2000多家,增长到今年9月的1.3万家,增长了6倍。

如何提升这1.3万家海关注册企业的通关效率,成为摆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日益增长的通关工作量与人力不足是持续的矛盾。”深圳蛇口海关监管科科长曾勇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关实际上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通关效率与监管质量”之间的平衡。

以蛇口海关为例,其包括14个监管场所、1个国际邮轮母港及5个保税监管场所和1个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海岸线约20公里、外贸泊位48个,国际航线160余条。日均监管进出境集装箱3万标箱、船舶200余艘次和近9000人次旅客。

“如此大的监管场所,人力是绝不可能去到每一处现场监管,但海关又不敢放权,因为一旦放权极有可能出现监管漏洞与失控。”曾勇强认为,只能利用科技为海关创新监管“赋能”。

蛇口海关建成的合成管控中心,全面系统集成各类数据和影像,实现每一条船的进出、每一柜货的堆放、每一票单的查验皆“可视可控可追踪”。正是基于该智能管控平台对货柜通关时效的分析,找到了提升通关时效的方法,将货物提离码头的时间比去年压缩了2.32天。

在海关监管中利用科技“赋能”的还有广州海关。

为支持区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各类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流动的便利性,广州海关在南沙自贸区推出“智能分拨监管”新模式,融合运用了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分送集报、先入区后报关等多项便利举措。

“应用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等创新措施以来,公司减少了区外设仓5300平方米、人员10人,每月减少仓租、人员运营成本近41万元。” 骏德商业集团副总裁张仁勇说。

林明远分析称,这项政策得以施行的前提,一是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二是依托数据采集、科学分析与精准分类带来的便捷监管。

“我们开发了一款名为FLUX RF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帮助海关随时抽查仓储中任意一件货物,实现精准监管。”张仁勇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是因为有了海关智能监管“赋能”,才能够企业仓储过程中实现保税与完税无缝衔接。

向婕越来越觉得,科技“赋能”的海关智能监管,能帮助海关建立起一套信用体系。“企业的信用值越高,它通关就越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