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形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影
未来对于企业的定义,或将因数字化而彻底改变。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遇到最常见的三个问题,也是管理层最关心的三大问题:数字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化的能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张影。资料图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所有的管理问题本质都是决策问题。企业家每天的工作,无外乎这些内容:要不要生产这个产品?以什么价格销售?通过哪些渠道销售?采取怎样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在做决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数字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把一切决策问题都变成算法问题。
比如,你要在天猫购买一件小号的灰色T恤,用什么办法让电脑自主地知道?再比如,你想喝星巴克,怎么让系统知道?更进一步,系统如何才能知道你在某个时间想喝某种特定的咖啡?
电脑的算法只认数字,这就要求我们打通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简单来说,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物理世界——包括企业的研、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变成算法可以理解的数字。
那么,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企业需要做什么呢?当下,似乎整个商业世界都在谈论数字化转型,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以下几条是企业应该做到的:第一,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供给关系转变为链接关系;第二,用消费端推动供给端的优化配置,实现全产业效率的提升;第三,实现数据的价值,推进决策能力优化;其四,重构价值链,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组织形态,形成增量式协同创新。
首先,如何理解从供给关系到链接关系的转变?基于互联网对人们消费轨迹的记录,企业才能获取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供给关系意味着商家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是单一方向的关系;而链接关系是供应商和参与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各自把需求反馈到供应链上,企业根据需求端的反馈来完成生产。
精确获取了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才可以用消费端来推动供给端的改革,提升全产业链中研、产、供、销的效率。这时候,消费者处于链条最中间的位置,由它拉动整个链条、所有环节的变化。当数字成为研、产、供、销各个环节决策的基础,数字才能真正称为数字化资产。
更进一步,如何通过“数字化”优化“决策能力”?背后的逻辑链条是,从需求侧(消费者)出发,优化业务(企业的研、产、供、销),进而改变企业的组织架构(改变组织的定义),通过将数字置于云平台,最终通过算法完成决策的智能化。
要理解上述过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释什么是“需求数字化”,以及“业务流程数字化”。
所谓“需求数字化”,即把人跟企业接触的触点全部数字化,通过触点管理形成闭环,实时捕捉消费者在各个触点的体验,这是实现从“流量管理”到“消费者资产管理”转变的基础。
所谓“业务流程数字化”,即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升全产业链中研、产、供、销的效率。企业开展在线业务,与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同时在线,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链接。基于此,企业通过流程自动化提高效率,并通过数据沉淀改进业务流程,用智能化方式进行流转和重构。甚至,还需要构建敏捷的业务沟通与协同机制,改变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管理模式的改变将是关键的一步。数字化过程将使组织的边界变得模糊。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要低于外部交易成本,组织才有存在的价值。当所有的要素在内外部自由流动的时候,组织的定义也会随之改变。事实上,钉钉正在掀起这样一场组织升级的革命,它在数字经济社会中,将成为连接生产主力、生产要素和生产组织的枢纽,它将改变个体(包括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工作方式。我们现在谈的“多点执业”问题将不复存在。组织变革还将促成不同维度——包括个人、企业、产业和宏观——的层层传递和相互协同。
企业如何才能拥有数字化的能力呢?最难的就是“用数据做管理”。企业需要从数字化转型开始,然后真正做到数字化重构,建立起适应数字时代的企业形态。拥有数字能力,将是企业在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此,企业应该增强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增强抓取、整合不同内外部数据的能力,从企业层面对数据进行持续性构建与连通。其次,集中管理数据资产,使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主数据能够完整、一致和规范。这是企业数字化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求。第三,基于业务目标制定数据运营策略,并根据达成情况持续动态优化。
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形态,将与今天的企业形态完全不同。然而,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成型的方法。具体过程到底应该怎么做,依然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希望,与业内研究专家和先行实践的企业一起,通过数字化,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欧阳觅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