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互联网金融个人贷款规模去年下降2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辛继召 深圳报道
2019-11-25 21:33

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贷款余额2018年末同比下降22.7%,增速较2017年下降63.6个百分点。

11月25日,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中披露,经过近年来的专项整治,网络借贷机构数量大幅减少,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所收敛。2018年末,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贷款余额同比下降22.7%,增速较2017年下降63.6个百分点,但未披露绝对值数据。

央行口径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贷款统计口径包括网络平台借贷、网络小贷、互联网消费金融和赊销。

除住户部门贷款外,公积金贷款、保户质押贷款、信托贷款、互联网金融平台借款、民间借贷、典当等也是居民获得融资的途径。互联网金融借贷近年来发展尤其迅速,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不足、便利居民借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部分居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征信不完善,过度借贷,造成逾期无法偿还。

央行表示,各类企业都有办金融的强烈冲动,但良莠不齐。

2012年以来,因准入门槛低等因素,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普通民众即可设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最高峰时全国网络借贷平台数量超过5 000家。这些平台发展良莠不齐,在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同时,积累了许多问题和风险。201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1 000多家网络借贷平台集中爆雷,尤其是一些风险事件的爆发,对行业声誉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危及社会和金融稳定,规范此类业务发展成为广泛共识。

央行表示,金融科技对现行金融监管形成挑战。由于互联网监管环境相对宽松,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或利用现有分业监管的空白进行套利。

例如,部分大型互联网企业通过新设机构、控股或参股金融企业等方式,已演化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受到监管。其中,一些互联网企业以单纯获取金融牌照为目的,将所控金融机构作为资本运作平台,追逐高额金融投资回报,偏离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科技在帮助金融机构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此外,部分机构掌握了海量消费者数据,垄断整个信息链条,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遭受网络攻击,甚至可能对整个国家的数据安全造成威胁。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