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人身保险业利差损风险重现 “人海战术”难以为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致鸿 北京报道
2019-11-25 20:43

11月25日,央行官网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对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8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人身险在我国保险业中居主要地位,2018 年,保险业保险保费收入3.80万亿元,人身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2.63万亿元,占比69.2%。近年来,我国人身险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处于“回归保障本源”的转型阶段。 

利差损风险重现

其中,报告指出利差损风险重现。所谓利差损,即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

报告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身险公司主要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进行定价,保单预定利率高达8%以上,而且签发了大量有效期超过20年的保单。之后,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降,产生了利差损问题。为吸引投保人,2018年一些保险公司仍推出了预定利率达到4.025%的产品。考虑到本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为4.33%,且当前利率下行,股票市场波动加大,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下滑,需要重点防范利差损风险。 

此前不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独家报道,银保监会表示,“目前,所有法定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低于120%的保险公司都要停止销售预定利率为4.025%的终身年金产品”,同时强调“丰富产品供给,推动产品创新。”

前一段时间,银保监会为防范行业利差损风险,发布了关于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调整的政策, 并成立了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评估委员会,但一些保险机构仍不审慎,依然销售预定利率为4.025%的终身年金产品,为此监管进行了严格的窗口指导。在此次叫停后,若有违规者,监管将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人海战术”难以为继

对于人身保险产品销售渠道,报告指出,人身保险业个人代理渠道“人海战术”难以为继。自2015年资格考试取消以来,保险营销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由2014年的325万人增至2018年的872万人。营销员虽然数量庞大,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均产能低,脱落率高,靠营销员数量增加而提升保费收入的模式已不可持续。 

与此同时,银邮渠道业务价值低、费用高。建立营销员队伍,投入大、周期长、 见效慢,中小公司资源有限,主要依靠银邮渠道销售产品。虽然银邮渠道能快速带来保费收入,但多是理财型产品,内含价值较低,对提升保险业务品质贡献不大。自监管部门收紧政策以来,银邮渠道贡献率下滑较多,2018年银邮代 理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30.59%,较2017年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在银邮渠道下,为争取客源,保险公司违规支付手续费问题突出,直接抬升了公司成本。 

此外,直销能力不足。虽然个人代理和银邮渠道是人身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 渠道(二者合计贡献了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90%左右),但采取的都是“保险公司+中介+客户”交易方式,保险公司对客户掌控力度不足。近年来,保险公司虽然大力发展电话营销、网络营销、门店营销等,提升直销能力,但效 果不及预期。2018年,直销保费收入虽然同比增长14.9%,但仅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7.67%。 

报告指出,应推进销售渠道改革。对个人代理渠道,转变简单销售的策略,树立 “精品化”意识,提高营销员职业技能,使其成为理财顾问,主动服务客户需求,增加满意度,提高人均产能。对银邮渠道,加强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银行客户提供保险服务。努力丰富产品种类,实现产品从趸交向期交、从理财型向保障型产品的转变,提升业务价值。 

(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