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本加仓A股浪潮才刚开始 机构萌生“内销转出口”操作设计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植 上海报道
2019-11-29 07:00

11月26日,MSCI将A股纳入比例调高至20%后,其后续动作正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27日,MSCI公告称,在将中国A股进一步纳入MSCI指数之前,需要进行公开咨询,并根据解决国际机构投资者强调的剩余的市场准入各项改革的进展进行审查。目前投资者强调有必要在考虑进一步纳入A股前,先解决以下4大问题:一是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的获取,二是中国A股较短的结算周期,三是陆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四是在陆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

“金融市场人士有些担忧,在解决上述四大问题前,MSCI可能暂缓进一步提高A股纳入比例的步伐,外资加仓A股的节奏或许随着变慢。”Global Securities交易部门主管Sertan Kargi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在MSCI将A股纳入比例提高至20%后,主动管理型基金大概需要花费6-9个月时间完成相应的A股配置,使自身投资组合“匹配”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各类股票权重,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外资加仓A股的规模仍将趋于增加。

一位海外投资机构驻华首席代表对记者说,很多海外投资机构已经找到上述4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在QFII/RQFII额度取消后,可以通过这一渠道买入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对冲在陆股通项下持有A股产生的股价波动风险。

近期,外管局出台政策允许同一境外主体在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债券进行非交易过户,且资金账户之间也可以直接划转,未来境外资本或同样可在QFII/RQFII与陆股通项下开展股票与股指期货头寸非交易过户与资金划转,从而形成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

贝莱德安硕亚太投资策略主管Thomas Taw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在MSCI将A股纳入因子提升至20%后,海外资本加仓A股的浪潮才刚刚开始。一方面,A股与全球股市的波动相关性较低,很多海外资本视其为投资避风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基本面有助于A股长期走高,长期投资获利空间可期。

“一些海外对冲基金还找到新的加仓方式。他们先在境内发行私募产品,检验其A股投资策略的实战效果,从中选择成功策略向海外养老金基金、FOF、家族办公室等机构投资者兜售,从而加码A股投资。”上述海外投资机构驻华首席代表说。

主动投资型基金加仓A股潮

MSCI扩容后,正吸引大量海外资本涌入A股。

中金公司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本次资金流入明显高于此前两次A股纳入。据估算,本次指数调整为A股带来2500亿-3000亿元海外增量资金,相比今年5月和8月的两次纳入所带来规模,至少高出50%-70%。

“此次A股纳入因子抬高,之所以带来更多海外资本,主要在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A股权重接近4%后,海外资本必须配置一定比例A股,才能匹配MSCI新兴市场指数基准,因此从以往的观望,改成加速配置。”BK Asset Management全球资产配置策略分析师Boris Schlossberg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但这引发了市场新的担忧,未来一段时间海外资本加仓A股的规模,是否会呈现冲高回落的迹象。

不过,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在MSCI抬高A股纳入因子前,很多海外主动投资型基金并未完成A股配置。究其原因,被动投资型指数产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MSCI指数追踪的误差,会跟随MSCI指数权重调整迅速加仓A股,而主动投资型基金的加仓动作则要慢得多,他们首先会寻找各类A股持仓头寸风险对冲工具,并等待交易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再考虑逐步加仓。

上述对冲基金经理透露,针对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的获取问题,他所在基金已找到解决方案,即通过QFII/RQFII渠道买入股指期货,对冲陆股通项下所持有的A股头寸波动风险,目前正等待境内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允许海外机构将陆股通、QFII/RQFII等渠道下的股指期货、A股头寸进行非交易过户,从而能在一个账户下对A股风险敞口进行精准及时管理。

“如果这些操作技术问题能早日解决,我们或将A股配置比例从现在的1.5%增加至3.5%,基本与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A股权重匹配。”上述对冲基金经理说。目前多数海外主动管理型对冲基金都采取类似的加仓节奏,对于加仓时机,也会选择一个较低的指数价格,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海外机构加仓A股的规模仍将趋于增长。

更重要的是,海外对冲基金不再因MISC抬高A股权重而加仓,而是更愿意将A股投资视作一个独立的投资组合板块,一是A股与欧美股市的波动相关性较低,存在避风港效应;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让他们看到长期投资A股的获利空间。

“内销转出口”带来新增资金

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提速,海外资管机构找到了新的加仓操作方式。

一位正在申请境内私募牌照的海外投资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他们产生了一个“内销转出口”的操作设计,先在境内发行私募产品,从中选择业绩出色的投资策略,设计成资管产品,在境外面向投资者募资,再通过QFII或陆股通渠道加仓A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打着类似算盘的海外资管机构不在少数。

一家即将发行境内私募产品的海外资管机构中国区主管向记者坦言:“我们正在将各类A股投资逻辑设计成‘可量化’的投资模型,去匹配海外不同机构投资者的差异化收益预期与风险敞口管控要求。”

这种操作方式能否行得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比如,他们将A股的某种投资逻辑,设计成一款囊括期货套利、A股量化投资、债券交易获利的多策略模型,用于境内私募产品投资运作没有障碍,但要用在投向境内金融市场的海外资管产品上,则会遇到投资范围受限等问题。

“目前一些海外大型资管机构正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沟通,进一步放宽并优化海外资本投资境内金融市场的操作细则。”上述海外资管机构中国区主管说。比如,当前中国A股市场采用T+0/T+1的非货银对付交割结算制度,而MSCI ACWI里的大多数股票市场采取T+2或T+3的货银对付交割结算周期,如何让海外资本在A股投资的交割结算制度上与国际接轨,仍需中国相关部门持续推出措施。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