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中国整体就业稳定,服务业比重上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振 广州报道
2019-12-01 16:12

2018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11月30日,智联招聘主办的2019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广州举行。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会上表示,当前经济下行的整体经济形势并没有对就业稳定产生根本性影响。

(图为:刘世锦  主办方供图)

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6万人,同比增加3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降至多年来低位。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同比略降。

在经济下滑形势下,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为何依然平稳?刘世锦解释称,首先是因为经济总量基数增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影响也在扩大;其次是服务业比重上升,而服务业吸收就业能力总体大于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工人转身成为快递员的现象比比皆是。

他举例称,2008年,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口大概100万多;到了2018年,同样是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吸收的就业人口到了200多万。“中国每年经济新增量依然为世界最大,近年来相当于全球经济新增量的30%左右。2018年的新增量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他说。

他认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结构确实在发生着重大变革。

 一方面,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大部分需求和供给出现历史需求峰值,行业内供过于求,竞争加剧,家电、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里面的市场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

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对就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冲击。在这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中,中国与先行者的差距并不大,有些领域处在“并跑”乃至“领跑”位置。数字技术拓展了生产和就业范围,但是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如初级的生产加工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服务人员等将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技术变革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分化重组,中国也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的挑战。

例如,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国将形成一批3-5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圈或城市圈,创新经济中的70%-80%都会在都市圈范围内,大部分年轻人将出现在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形成新的城市和产业格局。

他建议,要解决上述难题,首先要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人力资本配置。“都市圈需要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也就是说,既要让农民进城,也要允许城里人下乡。

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社保体系筑牢社会安全网。刘世锦建议,以更大力度、把更大份额的国有资本划转社保基金。改变有些地方对低收入劳动者的歧视性做法,在大体相当条件下,在就业、升学、晋升等方面,给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可及机会。

尤其要加快农民工进入和融入城市的进程,重点要解决好农民进城人员的住房问题。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基本’社会安全网。加快实现全国统筹、异地结转,增加便利性,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刘世锦说。

他还表示,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阶段的收入,根本途径是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以后要促进与数字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体系改革,进一步倡导并推动终身学习、在职教育,与技术变革、结构调整的相适应。”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