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违约机构频中招:基金经理“保守至上”

21世纪经济报道 姜诗蔷 北京报道
2019-12-04 07:00

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再度来袭。

12月2日晚间,北大方正集团一纸违约公告引起市场关注。而就在同一日,一张东旭集团债权人大会座位图也引发市场热议。

12月2日晚间,上清所公告称,截至当日日终,仍未收到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19方正SCP002”的付息兑付工作。“19方正SCP002”的发行总额为20亿元,期限270天,债券利率4.94%。

知名校企违约,消息冲击着信用债市场的“信仰”。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东旭光电两期债券违约引发连锁反应,同样让市场曾经的信仰破灭。

上月18日,上海清算所亦公告称,未收到东旭光电发行的“16东旭光电MTN001A”以及“16东旭光电MTN001B”两份中期票据的付息兑付资金和付息资金,无法进行付息兑付。

一份流传出的11月29日东旭集团债权人会议座位图,显示出这“信仰”曾是多么坚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份座位图显示,当日债权人会议参与的机构涵盖了银行、券商、信托、公募基金等近200家机构。

事实上,去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其中牵涉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投资机构的配置操作亦受到影响。

机构频中招

“2020年仍然是信用风险继续出清的一年。”12月3日,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副总经理范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有一个数据颇值得关注,截至目前,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的数量和总体违约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

Wind数据显示,2019年截至12月3日,有159只、1256.98亿规模债券违约,而2018年全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只和1209.61亿。

在这个背景下,风险也在集聚。事实上,随着违约数字增长,机构“中招”的报道也更常见诸报端。

譬如此前不少公募基金都出现在违约债券的持债名单之中,相应的业绩也受到较大影响。包括中融融丰纯债,因“14富贵鸟”违约去年出现近50%的跌幅,华商双债丰利债券,因持仓“11凯迪MTN1”以及“15华信债”造成的净值波动。甚至包括后续出现的因出现风险事件而造成资管机构间互相指责的事件。

又如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压力问题也在行业引发影响,其中涉及了部分机构的专户产品风险,由此亦引起监管层关注和重视。

而以目前东旭光电债券违约为例,在11月29日召开的东旭集团债权人大会中,就涉及了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家金融机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其中包括中银基金、银河基金等4家公司。

一位参会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银基金、银河基金两家公司或是涉及到公募产品。不过或因为持仓并不在重仓行列未予披露,因此无法通过公开数据查询。”

“暂时不清楚相关事项。”12月3日,一位中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债券违约常态化逐步形成市场共识,本报记者也了解到当前各机构也在风险控制上提高了要求,其中涉及的业务链条包括了债券业务的多个相关环节。

“现在监管层的监管趋严,公司合规也更严格。在筛选项目上要求更高。”12月3日,北京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保守态度应对

“现在如果中招问题公司的追责很严,我们也格外重视风险控制。”一位信用债研究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不少公募基金人士处了解,今年以来不少公募基金出现的基金经理更换或变动,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中招”问题公司而造成团队调整。

“对信用债,目前我们暂时是偏保守的态度。”北京某大型公募基金固收总监表示,“当前市场上资金充裕,但合适的资产很少,长久期、高评级的债券价格已经比较贵了。经济探底过程中,债券违约事件频发,因此暂时也不会考虑信用下沉。”

前述固收总监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市场的状况,保守,也是不少债券投资机构提到的关键词。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指出,“对债券市场看法仍然偏谨慎。央行下调了OMO和LPR利率,市场的情绪有一定好转,季末加年末,通常货币市场会有一定偏紧,经济的韧性目前市场预期还是有一定分歧,上周国债长端利率下行幅度大于短端,但国开则正好相反,市场仍以交易盘为主。”

而对于信用债,显然还存在分化。

“我们整体的持仓是以利率债为主,比较低的仓位进行运行。”前述公募固收总监表示。

“后续信用分层的情况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现在是AA级债券作为一个标志点,现在转到AA+级的债券做一个分界点,未来有可能AA+等级的债券也会分化。有可能一些资质比较弱的AA+级发行人,明年的债券会比今年还更难发行。”某大型券商债券承销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11月27日,穆迪发布报告称,由于中国GDP增长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中国非金融企业未来12个月的信用状况将为负面。

“对穆迪授评的大部分企业而言,中国非金融企业负面趋势的信用影响将较为缓和。但是,各行业的信用分化将加剧,针对个别发行人的分析将变得更为重要。”穆迪高级副总裁蔡慧表示。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