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险、新健康、新科技往哪儿发力? 健康管理服务或是下一个风口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致鸿
2019-12-04 07:00

11月18日,在“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赖军、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颖晖、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爱康集团首席策略顾问兼乐荐集团董事长黄飞燕等嘉宾,就“新保险、新健康、新科技”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健康管理是大势所趋

11月12日,银保监会发布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其中,健康管理首次以专章写入。赖军坦言,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健康保险产品,虽然现在支出上限是净保险费的20%,但如果超过这个上限,保险公司可以另立合同,作为一个健康管理项目提供给客户,这为保险公司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李静直言,保险公司可作为健康管理、医疗服务、药品福利的支付方,整合体检机构、医疗资源、健康管理机构、医药厂商等多个大健康相关产业。同时,要把风险控制能力贯穿于健康险经营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数据采集、风险定价,到核保能力、控费能力,以及能否提高带病群体对慢病管理的依从性,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降低重疾发生率等,都是保险公司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王前进认为,这一方面对提高投保人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率非常有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从行业整体诉求看,健康管理案例落地较少,目前更多集中在概念领域。但健康管理是大势所趋,从鼓励“保险+服务”、“保险+医疗”,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比例还可以更高一些。

王前进表示,健康管理费用占比提高,意味着健康保险中可用于健康管理服务的费用增加,保险公司可以投入更多费用在健康管理,这对于健康保险良性发展很重要。健康保险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通过健康管理帮助客户变得更健康,降低就医率,进而降低保险公司赔付成本。

黄飞燕表示,健康体检和健康保险作为大健康产业链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健康管理道路上逐渐呈现融合之势。鉴于健康管理行业尚未真正在保险行业形成政策层面的有效连接,因此整个产业有很多业态,但除了体检等少数健康管理领域实现相对标准化服务之外,很多健康管理服务覆盖面很广,但没有完全被标准化。

真创新是以客户为中心

新保险、新健康,要拥抱新科技。王前进表示,数字时代催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的消费者追求更优越的品质、更丰富的品类、更便捷的服务。对于保险客户的提供商而言,保险属于低频交易,特别是人身险长期性保单与客户在常年中接触甚少,而伴随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新一代消费者更偏好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消费、投资和社交,期望简单、无缝、个性化、频繁地与他们的服务提供商互动。

在李静看来,解决健康保险跨界合作的长链条与复杂业务整合架构,科技赋能保险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保险科技能够直接触达客户,让用户享受更好服务;二是在风控环节能够支持风险建模、反欺诈、控费等;三是大健康领域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药品都会带来健康险领域新机会。

关于保险科技,真创新有,假创新也存在。周瑾表示,真正的创新不应以销售为中心,而应以客户为中心。科技在保险公司中有很多应用空间,在运营效率、降本增效、风控、精算及定价等方面均大有可为。但健康领域三重属性里的服务属性,是目前市场上相对欠缺的一块。保险公司可利用科技手段,连接各方资源,打造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体现在出行、资讯、视频和电商等领域,本质上都是服务概念,利用技术手段,让消费者更容易触达所需服务,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收益。

赖军指出,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金融科技创新才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在检验金融科技实际效果时,主要看重这一点。是不是让客户理赔更简单、更便捷,客户购买保险以后是不是更安心,这才是检验保险科技是否真正创新的标准之一。”

袁颖晖表示,科技没有改变保险的本源,保险的本源就是保障。往深一层看,保险并不是只有保障,更深一层含义是安心,有这样的认知后就可以理解,任何创新、科技应用就是把保障做得更好。

从这个角度看,袁颖晖说,保险科技不应是好高骛远去炫技,而要回归本源,即客户体验,包括了解保险资讯、购买保险、理赔和退保便利等。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