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海超:金融期货服务资本市场 高水平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姜诗蔷 广州报道
2019-12-06 07:00

“从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衍生品在吸引外资、服务外资、留住外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2月5日,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创新与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2019南方财经国际论坛”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海超表示。

“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直接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是许多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必需品’,而不仅仅是‘调味料’。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通过优化金融现货市场环境,夯实市场发展基础,间接提升本土资本市场吸引力。”李海超说道。

李海超进一步指出,实践表明,金融衍生品在优化这些因素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比如,股指期货上市完善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多空交易机制,对比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前后9年,股票现货市场波动率、换手率明显下降,沪深300指数的年化波动率降低20.71%,日均波幅下降32.16%,日换手率下降72.34%。因此,在我国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同时,吸引外资进入本土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发展与之匹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自2010年上市沪深300股指期货以来,我国目前已有6个金融期货产品。9年多来,金融期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功能逐步发挥,为各类投资者提供了基础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产品供给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与现货市场发展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在债券现货市场,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QFII、RQFII、银行间市场、‘债券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易,但还无法进入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在股票市场,境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多个渠道进行交易,但只有QFII和RQFII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大量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进入A股市场的投资者,依然面临着风险管理工具缺失的困局,基本的风险管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李海超表示。

对于下一步计划,李海超指出,中金所将在证监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积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总体方案,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的金融期货市场,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投资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金融资产风险管理服务,在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过程中争取更大作为,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步推进股指类、利率类、汇率类期货、期权新产品供给,努力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发展进程相匹配、与资本市场改革需要相配套的衍生品体系,为经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驾护航。“可喜的是,今年11月8日,证监会公布了在中金所上市沪深300股指期权的消息。近期,我们正在证监会的指导下积极做好股指期权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进一步优化规则制度体系,完善交易机制,提高投资者参与便利程度,与国际接轨,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前瞻性、开放性。

三是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推动各类机构投资者入市,形成机构更多、更好、更充分参与金融期货市场的局面。

四是坚持与现货市场对外开放相协调的原则,推进金融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国际投资者运用金融期货的渠道。

五是努力提升科技监管水平,进一步增强市场预判风险、发现风险、处置风险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平稳有序、规范透明、安全高效的交易环境。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