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王和“和你读”:无知者无畏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19-12-08

《源风险》的作者试图告诉人们,风险往往源于人们的无知,这种无知,固然有传统意义上的解释,更有“无知的无知”,因此,人们总是“自以为是”,甚至是“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了解了风险,并有足够的能力驾驭风险,殊不知,这恰恰就是风险。因此,作者用的“副标题”是“为什么越安全的决策越危险”,因为,这个“安全”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是人们凭借有限知识以为的“安全”,正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让人们一次次地陷入越来越大风险窘境。

读《源风险》最好的办法是从“小标题”切入,因为,如果把本书的“小标题”串在一起,就是一篇极好的风险管理“散文”,也足以见得作者在风险、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功夫了得”,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必读书。         

“抛开错觉,重新认识风险”:不管承认与否,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是有限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技术和金融创新制造了更多的金融泡沫。

“安全感是一种错觉”:起初,它们都让人感到安全,而这种安全感,反而招致了那些通常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危险。这就是人类自满的代价,先让你放松警惕,自信膨胀,再打你个措手不及。在人类的技术史上,充满了因为对安全过于自信引发的灾难。

“零事故的系统不存在”:人们对危险的感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这是人类的本性。对历史稳定数据的错误信任,解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

“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

“天真的干预”:“工程派”总是尽可能利用人类的知识、能力来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而“生态派”始终不认同“工程派”,他们认为考虑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工程派”总是容易造成更糟糕的结果。

“稳定制造了不稳定”:旨在让消费者感觉更安全的监管,或许会造成完全相反的效果。下一次金融危机,永远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找替罪羊”:比放松管制危害更严重的,是“善意的忽视”,即不去监管那些能够取代银行部分功能的金融创新,这么做的确能让银行更加安全,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这种安全感很虚幻。

“确定性引爆的定时炸弹”

“吃到安全的食品是一种奢望”:食品供应链和金融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关于安全的认知被打破,本该安全的食物,被发现并不安全。

普通人评估风险的方式与理想化的“经济人”完全不同。

“‘信息不敏感’的资产更安全”:这场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场银行恐慌,这些恐慌都是由“信息缺失”所导致。

一旦这种确定性受到威胁,就会引发剧烈反应。

“主要储备基金该破产吗?”:让“大而不倒”的观念深入人心绝对不被允许,因为实际上是在让纳税人补贴大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同时,将小公司置于不利境地。

“致命的‘风险恒温箱’”: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风险恒温箱”,它会调节自身行为,直至它达到自身的风险偏好水平。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这些设备降低了每起事故的死亡和受伤概率,预防了很多事故的发生,却刺激了驾驶强度的增加,进而导致事故总量增加。

“佩尔兹曼效应: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佩尔兹曼效应”不过是一种被科学伪装的价值观。研究表明:无论是否装有ABS,出租车撞车的次数没有明显区别。交通死亡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并非强制性安全法规的出台,而是社会对风险的容忍度在不断降低。

“理想的制度,不理想的人”:金本位制是一个“出色的金融管家”。如今,经济学家们都知道,金本位制才是导致“大萧条”出现的主要原因。

“货币稳定的时候反而有害”:人们认为欧元已使经济危机成为历史的想法,正是欧元走向毁灭的根源。

“都是崇尚储蓄惹的祸”:纵观历史,国际危机大多由那些追求安全感的储蓄者所促成。美国的危机有其独特之处,其根源在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储蓄率过高。

“驯服与反驯服”:相比温室气体排放,人类行为更能够解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的现象。

“泛洪区的逻辑:哪里都不安全”:人类无法驯服那条无法无天的河流,密西西比河总是自行其道,任何工程技术都无法逼迫它做出改变。

工程学与经济学的联姻,“成本效益分析”由此问世,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规划领域迈出的革命性一步。

哪里才是真正安全的地方?生活就是一次冒险。

“恐惧是柄‘双刃剑’”:恐惧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心理状态。恐惧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远离愚蠢的冒险,也让我们错失致富的良机。区分冒险和机会有时很容易,但在大多数时候,两者区别并不明显。

“核能谬误”:为了避免核灾难,人类社会一直在回避核能开发,间接导致了成千上万人死于其他类型的污染。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安全、事故率最少的能源是核能。

“好泡沫,坏泡沫”:的确,有些时候让大灾难晚点到来,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试图抢先解决它,可能造成更糟的结果。

“混乱中的秩序”:如何预防灾难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判断,而且通常在灾难发生后,决策者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与细菌和平共处”:不要试图去战胜一个在数量上比我们多1022倍,重量上超过我们一亿倍,繁殖速度比我们快50万倍,存在时间比我们长1万倍的物种。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与细菌和平共处。

抗生素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药物。

“千万别信‘大而不倒’”:必须让所有人相信银行确实会破产,而且银行破产会大大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保险不‘保险’”:保险这个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行业,有时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反而会招致危险。保险业将面对两大难题:情绪化的消费者和情绪化的保险公司。

当人们认为对个人有利的事物,必然会对整个群体有利时,就会出现合成谬误。

“和高盛做交易很危险”:当风险从微观走向宏观时,保险交易就好像是一个身处“泰坦尼克号”上的人,向另一个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人购买保险。

“系统性危机之痛”:巴菲特坦言:保险业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那就是过于依赖过往经验,而未顾及真正的风险暴露。

“航空业的隐秘自白”:人们对于统计数据的反应,取决于数据呈现的方式。

“生命与成本的博弈”:一个研究者发现,“911”事件后,公路交通量的增加导致车祸死亡人数上升353人,而在“911”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上,只有266名乘客死亡。

“在未来社会,风险优于安全”:稳定制造不稳定,事实上,人类为提升安全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放大其风险偏好。灾祸大多是人类追求安全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产物。

“信心VS道德风险”:任何一个让人们更加自信、更愿意冒险的系统,也更容易使他们滋生自满情绪,并最终为人类带来灾难。

“安全的边界”:只有在风险与稳定间作出正确取舍,才能将每一点不稳定因素所释放出来的创新力量发挥到最大程度。

 

书,读完了,掩书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译者把“Foolproof”翻成《源风险》,您先不忙查字典,也先不急给答案,不妨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读读本书卷首的“简介”:

人类积极扑灭林火,最终引来规模更大的森林火灾;用于保护橄榄球运动员的头盔,成了他们的催命符;不受限的金融创新成功降低银行风险,让其他金融机构深陷危机……

整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努力,试图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历史,然而,为什么稳定总是难以维持,而风险却愈发不可控?为什么文明越进步,危机越难防范?究竟风险的源头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在《源风险》中,格雷格·伊普通过构建一个关于人性与危机的框架,对这些难解的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解答。他认为,当我们过度追求安全时,常常会将自身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而适度的风险,却能让我们更安全。

此外,伊普指出,在设法减少风险时,我们必须要思考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在更安全与更自由之间,个人应如何取舍?13亿美元与一位儿童可能失去的生命,企业如何权衡?汇率稳定与更高的海外投资收益,政府又该怎样决策?

在这部极具警示意义的风险书的最后,伊普提出了在风险社会生存和获利的实践原则,提倡用“空间”应对风险,接受适当的不稳定,以获得长期收益。                         

读完这段文字,关于前面的问题,也许你已有答案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理解是:核心就在“源”字。源,意味着源头和开始,那么,什么是风险之源。源,意味着根源,那么,什么是风险的本质和本源,风险的“根”在哪里。源,更意味着“源源不断”,意味着旧的风险消灭了,新风险又产生了。因此,我以为本书的一个核心诉求是让读者明白风险“源”来如此。

本书讲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与风险相处,最佳境界是:“彼此接受”、“和睦相处”和“相安少事”。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面对风险,尤其是自然灾害风险,我们总是强调并执着于“人定胜天”的想法,殊不知,我们的祖先更多的是讲“天人合一”,讲“顺天休命”,其中,不仅有“敬天”的逻辑,更有一种“自知”的智慧。因此,古人面对自然灾害,既有积极的预测和防御,也有明智的接受、容忍和准备,正如管子说的: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其实,他们是更早地用智慧和行动,践行了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理念。想想今天的我们,还一味地强调“不死一个人”,作为一种精神,这固然可嘉,但作为一种管理,一种智慧,特别是面对古人,我们多少有点“自愧不如”,甚至是“汗颜”。

读《源风险》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因为,在安全和风险管理领域,有许多“堂而皇之”的认识误区,也有许多“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人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和“不明就里”地接受了,并奉若“金科玉律”,殊不知,其中有不少是披着数字和技术“外衣”的谬论,是经不起“反向推理”的。极端和绝对思维,缺乏成本效益意识是普遍的问题,如强调“生命无价”,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社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个代价是要全体纳税人集体承担的,是要牺牲的,而且牺牲的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价值。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解决方案”是建立在一个相对虚幻的理念和理论上的,但没有人敢质疑,因为,有“生命无价”在那里。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是:一项关于森林火灾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风险认知。火灾是森林进行自我更新的必要手段,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时代,森林大火的概率和规模都相对较低。因此,面对森林大火,人们应采用接受、容忍和旁观的态度,任其自然,自烧自灭,因为,山火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规律,一场山火过后,往往是更加生机勃勃。其实,中国古人早就给了我们类似的教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制度原理上看,保险是一种“风险接受”的制度安排,其逻辑是接受风险与损失的客观性,并“承担”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制度安排,解决补偿、重建和恢复的能力问题,应当讲这是文明与进步的表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一制度,尤其是制度背后的理念和逻辑深入人心,特别是巨灾风险管理方面。因为,巨灾具有更显著的“不可抗力”的特征,更需要管理,而管理的前提是接受。当然,现代保险不仅仅是“消极”地管理风险,而是发挥“正外部性”特征,通过“减量管理”理念与实践,积极,并全面参与社会的风险管理,成为实现自然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作者系人保财险原执行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