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PISA之问: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分数还是传递价值
近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PISA2018(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在全部79个参测国家(地区)对15岁学生的抽样测试中,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地区)第一的好成绩。
中国重回第一,而且是多个地区联合体取得第一,令国内外舆论再次关注中国基础教育。
上海曾单独代表中国在2009、2012两次测试中获得第一,但PISA2015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联合体参加,仅获得第10。
应该如何看待PISA考试的成绩?至少应该在两个方面保持理性。
首先,“PISA测试说到底就是应试结果,而且选择的是科学、阅读、数学学科测试,测试成绩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基础教育水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
其次,“PISA数据让我们看到较富裕的京沪苏浙地区内的教育公平状况仍有改善空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讲座教授侯杰泰认为。
在12月8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上,PISA2018测试成绩,也成为与会教育专家讨论的切口,为什么PISA测试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在人工智能时代,PISA测试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还有哪些不相契合之处?
PISA为何风靡全球
“现在全球改革,尤其是西方教育改革感染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就是PISA。在主要的欧美国家,政府层面基本上追求两点:人才的同质化和人才培养的同步化。”在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上,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赵勇说。
赵勇介绍,所谓同质化,是指数学、科学等学科划分的界限较为分明,培养出的人才是单一化的。同步化是指在一定的年龄,一定要达到什么水平,比如一年级、二年级等年级是按照生物年龄划分的,而不是按照认知年龄、情感年龄确定的。
他介绍,追求教育的同质化和同步化是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普遍趋势。“小布什政府第一次让联邦政府真正进入到美国的教育体系,介入的方式很简单,要求每个州的每个年级必须进行考试,不达标就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之后澳大利亚引进这个方案,称为国家数学和语文考试,而且澳大利亚也成立了国家一级的课程委员会。英国2000年以后也实施了这类方案。”
“英国一位教育大臣到新加坡、中国参观,回到英国后发誓要带领英国搞一次大革命,重新来一次教育的长征。英国开始设立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地方教育机构都需要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最近英国引进了上海的数学课程。加拿大也在数学、科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赵勇说。
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都在向东方看齐,走课程标准同质化、同步化的道路。目前,美国认为自己的教育需要改革,感觉自己的教育越做越差、越来越落后。”赵勇说。
PISA暴露的教育短板
PISA测试的确是一把标尺,不仅测出了国家间的差距,也能测出一国内部的教育差距。
在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上,90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说,“四个省市联合体成为第一,这很不容易,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代替不了全中国的教育。”顾明远甚至认为,“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眼光。”
“我们现在14亿人口,但是有一半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所以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顾明远说。
侯杰泰认为,根据PISA测试报告,未来除了继续帮助经济落后地区改善教育质量以达至全国不同地区教育公平外,还可关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内的教育公平。也就是说,即使这些地区较富裕,学校仍有必要提供足够甚至更多支持,让地区内家庭较贫困学生,不会因为家境妨碍学习成就。
“PISA数据让我们看到较富裕的京沪苏浙地区内的教育公平状况仍有改善空间,我们鼓励将不同能力及家庭背景的学生放在同一学校共同接受教育(如芬兰),这样能提高学业成就,改善教育公平,值得借鉴。”侯杰泰认为。
PISA与AI时代背道而驰?
但这种教育模式也存在问题。赵勇认为,“考试同质化、同步化对孩子进行了提早的判断,孩子经历的每一次考试,都可能是对孩子的终生定义,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可能的发展机会。因为学生一分校,就决定了能上什么样的课、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环境。”
尤其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代替大量的工作岗位,教育何去何从?
已经在发生的事情是,新科技正在进入并改造教育,问题是如何掌控技术形塑教育的方向。在12月8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六届年会上,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幻小说描述的蓝图,很多都已成为现实。”
“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时代,面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好的教育,帮助人类,用人类智能战胜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关在人类价值的笼子里,使它具有人类价值的善的教育。”他说。
“传统教育是同质化的,是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班级、统一的备课、统一的上课、统一的考试评价进行的,是类似于工业生产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志勇在年会上说。
“而在未来社会,我们强调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差别化,我们要从知识的教学转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课程的供给方式要去同质化。去同质化就是要把统一的知识教学和针对个人的定制教育结合并存。”他说。
“今天的教育变革强调跨学科、主题性,要将课程去学科化,增加主题化、跨学科和生活化的教育,也就是将学科课程逻辑与实践课程逻辑相结合。”张志勇说。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