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8大消费场景、培育6大政策体系 成都:正在崛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19年12月16日,成都市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将举全市之力推动成都建设成为具备国际消费影响力和产品供给力的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2019年10月14日,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后,国内第一个召开全市工作会议的副省级城市。
在本次会议上,成都表示,在未来的建设中,将充分发挥理念引领和首创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发布“建设路径”
在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而在商务部印发上述“指导意见”的前后,包括上海、成都、北京等城市,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率先“起跑”。
如本次会议上,成都发布了《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其目标是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外来消费占比超30%,消费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培育形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级高端商圈、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级高端商圈、3条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街区。
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资源的聚集地,更是一国消费的制高点,也是拉动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成都召开的本次大会,将为全国其他消费中心城市提供相关案例”。
按照规划,成都还将建设8个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场景。即“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以及6大引导消费的政策生态体系,其中包括“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持续创新消费社会保障”、“积极探索产权消费融通”、“积极促进入境消费便利化”、“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方式”、“加快推进智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而与其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地区相比,成都在该“意见”中,还有诸多的新提法和亮点。
如在“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的建设环节,成都不仅将建设如宽窄巷子、锦里等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特色街,也称将发展体现天府文化基因和成都城市肌理的街坊与可品味市井烟火“慢生活”的特色小店。
此外,成都还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入境游客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外币兑换点、支持每年新开设离境退税商店40家以上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成都在培育新的消费增长极方面有很强的作用,也是中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对于未来的发展,王微建议成都在定位方面加强能彰显地方文化、消费特色的产品供给,形成有区域带动力,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去我们说成都是美食之都、会展之都,我想未来成都还将是乐居之都、消费之都”。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18年8月,成都发布《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后,再次围绕这一建设目标制定相关计划。
而按照成都在上述“行动计划”中的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西部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消费场景最潮、消费环境最优的消费中心,初步形成国际消费市场承接地、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时尚创新地,再通过若干年持续努力,最终建成辐射引领丝路沿线国家的消费门户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具体指标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500亿元。培育形成1个千亿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商圈、入境旅游人次占本地人口比重突破25%等。
而从2018年末的相关数据看,成都距离上述目标已经非常接近。根据成都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01.8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4.1%、入境游客占本地人口比重达到20.85%。
分析人士指出,在成都市一系列关于促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政策的指引下,成都完成上述目标或“指日可待”。
构建中国特色消费城市
随着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成都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内较早出台与建设国际消费城市有关的政策的城市,亦表明了成都在此方面的发展决心。
20世纪80年代,新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克拉克,曾对美国1200多个城市和国际38个国际性大都市成千上万种的舒适物设施与活动进行分类统计、整理与比较研究。
在他的《城市作为娱乐机器》一书中写到:如利用文化、娱乐和城市设施来增加本地区的价值与吸引力,尤其是对现在与未来的居住者、旅游者、会议代表和购物者等,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他认为,剧院、图书馆、影院、艺术馆、餐馆、酒吧、书店、便利店、咖啡馆、艺术节、球赛、街头表演、会展等元素的布局与设置,能够影响就业、人口流动、发明创新以及其他更多方面。
此后数十年,克拉克的理论被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城市所认可,并成为指导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
在世界城市排名中列全球第89名的成都市,在经济活跃度、发展潜力方面已经备受认可,其亦希望在消费方面彰显出更多的吸引力——这一吸引力不仅针对国内消费者,亦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成都的优势非常明显。
从基础条件看,成都是中国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其发达的国际航线网络,近年来高居中西部首位,且在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影响下,这座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8座“美食之都”之一的城市,还将在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推动下,获取更多的关注度。
从消费丰富度看,成都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它不仅是“书店之都”、“医美之城”,也是国内除北京、上海外,国际消费品牌渗透率最高的城市,同时,正在建设中的“夜间消费场景”,也将为留住游客,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
从历史维度看,成都有着“千年商都”美誉,消费城市是成都的鲜明特质。如前蜀时期便有“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夜游锦江”的习俗也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已形成。
事实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非成都在城市发展中的最终目标,而是是当下成都正在努力建设的“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一环。
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情况,是衡量在“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建设中,是否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消费市场环境”的重要标准。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成都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步伐在加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9.1亿元,同比增长9.7%。消费升级稳步推进,体育娱乐用品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8%、18.7%、10.0%。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196.8%、53.1%、457.3%。网络零售较快发展,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527.3亿元,增长10.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首店”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新增落户国际品牌首店371家,超过2018年全年首店数量,首店数量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成都还派出考察团前往上海、迪拜、阿布扎比等世界消费城市“取经”学习借鉴这些城市的先进营城理念,深化高端商贸、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在对标一流中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正认为,成都要打造皆具国际时尚魅力和天府文化特色的消费型城市,一手抓高端,一手抓特色;高端指向国际时尚现代的高端商业,着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名店经济;特色指向地方印记,面向下里巴人,强调文化特色、社区商业和城市夜间消费。消费群体上,以本地人口为基础,更多吸引外地游客、外地客商、国际友人,吸引更多国际事务落地成都。消费业态上,要注重“文商旅体娱”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新的消费业态,提升新消费供给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