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张晓蕾:金融业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顺势而谋、造势而进、因势而动

姚瑶2019-12-20

用金融创新来促进互联互通,更好地支持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构想,金融业首当其冲。金融业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大湾区发展的“时”与“势”,用金融创新来促进互联互通,更好地支持各类要素在大湾区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张晓蕾在12月19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表示。

张晓蕾建议称,一是要“顺势而谋”,即认清大湾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尽早做好战略布局和业务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聚集、国际化水平领先、两岸三地合作基础良好。预计到2035年,大湾区人口总数将由目前的7,000万增加到1亿人,GDP总量或超过英国和法国,人均GDP将突破5万美元。

对实体经济而言,大湾区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根据渣打银行最新一期大湾区客户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4%的企业客户受访者对大湾区可能带来的新的业务机会表示乐观,较去年同期调查的49%有了大幅提升。

对金融机构而言,亦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互联互通,无论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快递系统、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创新和新兴产业,还是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大量融资,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二是政府和监管部门在大湾区的“造势而进”。比如,在深化金融合作、推进机构和产品准入方面,大湾区可以考虑借鉴欧盟“单一通行证”经验。该做法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一是机构准入便利,在欧盟,一家机构只要在一个国家取得许可牌照,就可以在欧盟其他市场展业,而不需要在当地设立机构。如果大湾区也采用类似做法,那么区内金融机构的牌照就能扩展开来,在粤港澳三地均可开展业务。二是区内信息共享,在“单一通行证”框架下,不同的监管机构可以共享信息、共享标准格式的报告。三是遵循最低标准,即拥有通行证的市场参与者,在大湾区内只需遵循整个市场设立的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四是跨区协调监管,大湾区可以考虑建立像欧盟相关机构那样的一个超越各成员行政权的、更高级别的监管机构。这个监管机构对跨区域的法规有唯一的解释权,地方监管机构将不再另行解释这些法规。

三是政府和监管部门通过进一步搭建大湾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激发更多金融机构“因势而动”,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湾区建设,在开户、支付结算、融资、投资、避险、信息互通等产品和服务方面积极创新,更好地支持大湾区全面融合发展:开户是最基础的银行服务,可以在大湾区推出更为便利的跨境个人账户业务模式。比如允许大湾区居民一地开两地(跨境)户;跨境银行机构可代对方机构做见证;除了到银行网点开户,亦可通过电子渠道开户;甚至采用指纹认证、声音认证、脸部识别等最新科技,在客户所在地分行进行远程身份认证及核实等。在支付结算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动移动支付工具跨境互通使用,比如让港澳居民使用上述开立的个人账户更方便地在大湾区获取手机支付服务等。安居才能乐业,可以考虑利用香港的按揭贷款,支持个人在内地置业,并逐步扩展至大湾区个人综合征信。建议继续适当开放港澳居民通过“跨境理财通”认购境内产品的范围,以满足港澳居民参与内地资本市场的意愿,为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探索设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湾区发展基金”。该基金可以用于融资性担保/避险,并拓宽大湾区跨境投融资资金来源和渠道。在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可以考虑丰富金融产品跨境联通平台标的,逐步将基金、期权、期货、ETF、大宗商品、债券、票据、保险、贸易融资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碳排放权等各类衍生品等在内的金融产品纳入跨境联通标的范围。同时,建议可以逐步引进更多的海外避险工具,如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提供化解金融市场风险的手段,提升大湾区内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大湾区可以开展金融技术创新“沙盒试验”。三地联合开展跨境金融沙盒监管,对具有不确定安全性的跨境金融创新产品或服务,在小范围真实环境中开展监管,实现在风险可控下更高效率、更快速度的金融创新和扩大开放。鼓励三地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深度合作,运用金融科技促进融合发展。

继续支持湾区企业绿色金融发展,不断创新并完善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跨境项目推介。三地政府可以联合举办企业融资上市、绿色金融项目推介会等。

(编辑:张涵)

姚瑶

海外部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长期跟踪中国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跨境投资资金流向,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还包括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和重大产经新闻。曾多次参与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报道,曾获2016美国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年度最佳新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