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Klevis Koco: 混合使用空间的趣味魔法师

21世纪经济报道 董明洁 上海报道
2019-12-28 07:00

阿尔巴尼亚裔建筑师Klevis Koco乍看上去和活跃在上海的那些年轻外国人没什么两样:他时髦、友善、享受上海生活、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国际化的思维……而实际上,这是一位相当有分量的年轻人,中国缘也更深:Koco能讲五门语言,其中包括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是因为早在1997年,他就通过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支持的交流机会来到中国,此后他于2003年再次来到中国,并选择在上海同济大学就读。毕业后他一直留在中国发展,参与设计了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等著名项目。如今,年纪轻轻的Klevis Koco已经拥有丰富的与中国政府及私营部门合作的经验,并且最新升任了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专业公司HASSELL的董事。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上海万科三林商场改造、上海南丰大厦项目以及虹口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等项目。

Klevis Koco。资料图

2019年是HASSELL和Klevis Koco的丰收年,他们设计的成都“熊猫之都”项目,在新加坡景观建筑奖及规划奖评选中获得两项大奖,包括2019新加坡景观建筑大奖杰出分析奖和规划奖,以及2019年新加坡规划师协会(SIP)最佳规划奖铜奖。

虽然设计项目繁多,但Klevis Koco最擅长及感兴趣的,是城市混合使用空间(mixed-use space)的转型和改造。这也是当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重要议题。眼下,国家在大力鼓励线下零售体验(offline Retail)的消费模式,城市空间、线下体验以及城市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如何在商业空间内为大众打造“第三”空间、为日常生活创造多元化体验和文化价值,正是Klevis设计策略的关键所在。

日前,Klevis Koco在上海徐家汇的工作室内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了如何在商业空间内灵活打造混合使用空间,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多元体验,满足人们的深度需求。他也在城市生活中还有哪些更新、更好的空间模式有待开发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1世纪》:请以在中国正在进行中的项目为例,阐释你们在规划设计上的核心理念?你们的核心价值观?

Klevis Koco:最新上海静安区的项目还在保密协议中,过多细节不便透露。总的来说,这个混合使用空间的打造突出国际化+本地化,呈现出多样性,强调与周边的关联。其中,人的需求更丰富,而不是传统的单一体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造深受人们喜爱的场所”。这个最终目标和开发商的目标不冲突,强调打造人的体验,使用者受到更多的重视。

《21世纪》:在打造混合使用空间(mixed-use space)方面,海外的最佳范例是怎样的?你们的实践经验是怎样的?

Klevis Koco:我们在澳洲有两个项目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珀斯的Brookfield Place城市综合体项目,我们从景观、建筑、室内三部分介入,白天的办公空间,在晚上会吸引人们继续留下,成为“目的地”。我们在设计上强调动线,打造“有趣的空间”,让新旧之间形成有目的性的连接。另一个案例也是在珀斯的,希伯尼安广场和Westin酒店综合体开发项目,它拿到了一个文化历史重塑相关的奖项。

三林印象城。图片由Hassell提供

《21世纪》:在打造混合使用空间时,你们如何在设计细节上使社群交流更自然,空间打造更成功?

Klevis Koco:以我们已完成的项目上海三林印象城改造为例,以前的老式购物中心没人去,我们和万科联合改造了这里。它在功能上是商业为主,但目的是先要吸引人过来,要有好的体验,消费只是一个结果。我们事前对周边居民做了很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以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场域。之前是一座小楼的地方,被赋予了一个下沉式广场,广场上设置了可以替换的雕塑艺术品,提供了一个可更新的、活动和表演的场所。

如今,一线城市已经过了消费狂热时代,人们要的是体验。过去设计过程中一些成熟的手法,动线、商业策略都在变化。以前的综合体设计中没有太多的文化、体育设施,传统上以办公、商业、酒店为主,现在则成功结合了小型图书馆等设施。人们不是为了消费而来,却可能更愿意消费,是顺便的消费。所以说,博物馆、文化、体育设施,正越来越成为混合使用空间的核心。在这方面,开发商和合作人的接受度也在慢慢提升。

Hassell上海静安新项目。图片由Hassell提供

《21世纪》:以上海项目为例,你们有哪些设计是特别为当地居民的独特生活习惯和体验偏好而做的?

Klevis Koco:以我们眼下的静安项目为例,外立面采用了现代材质和有一定历史感的材质相辉映的做法,运用了红砖。在老静安人的记忆里,此地以前是菜市场,是人流密集的地方,节奏放缓慢的地方,我们在内街上保留了这一特质,在设计上给人一定的理由,让人能够停留下来。

《21世纪》:你们是否研究了混合使用空间尚待发掘的新的面向?以及可能为未来的人群带来哪些足够新鲜的体验?

Klevis Koco: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借助3D技术,综合体中的制造环节不需要去工厂了,而是于一些小空间内,3D出精巧的作品。人们进入这个空间,可以买成品,可以定制,这种可参观、可介入、可销售的空间,从制造过程开始就是开放的,属于消费、购物的新方式。另一个趋势是市中心的融入自然。尤其是上海,一些装饰性的绿地已经转变成人们可以利用的,同时,室内外的界限也开始模糊。我们静安新项目的写字楼入口,就不再是常见的那种空阔的广场,而是一个树阵,可以遮阳,更宜行走。第三个趋势是设计串联的体验,将城市相邻区域连起来,比如商区、居住区、博物馆……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提供连串的美好体验。

《21世纪》:上海近几年做了大规模的沿黄浦江绿地改造以及绿道贯通,请评价这些规划设计上的亮点?以及你所认为还可以更优化之处?

Klevis Koco:事实上我们事务所曾参与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设计的竞标,方案旨在创造一片依河畔而建的城市森林,由200万棵树组成,代表上海的200万孩子。这个方案进入了最终入围名单。我们真正参与设计并且实施的,是虹口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贯通项目。我们规划设置了三条活跃的路线,形成连贯的滨江空间,打通之前被切断的区域,以供人们使用2.5公里长的岸线。我们使用花园式绿地缝合、串联了不同特色区域,并于水岸区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场地功能。这个设计使虹口回归到100年前的城市角色,重塑了其历史上独特的公共绿地身份。总体来说,整个上海滨江绿道贯通的行走体验是非常好的,我们最后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还是要看人们怎么用它,是不是喜欢用它。至于还可以更优化的地方,我认为是浦江两岸的通道可以再加强。这也是水岸城市共有的问题。如何在设计手法上达到一点对多点的效果?需要水上交通来加强。地铁这种方式更多是实用性,要通过更好的设计完成一天愉快的漫步,而不使其因江水中断。

(编辑:董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