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控股样本: 民企引擎高质量发展 打造开放型供应链体系

侯潇怡2019-12-31 07:00

要做“中国的嘉能可”,就要做供应链+金融。光走供应链,没有金融的支撑,产业就做不大,就不可能做成“中国的嘉能可”。

2019年,全球范围内经济仍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下行期,民营企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之一。不难发现,民营企业与小微也是近年政策重点指引和扶持的方向。

而近年,一批优秀民营企业,也正在发动其活跃、富有创造力的民企引擎,这几年实现了高质量与快速发展,逐渐跃入大众的视野。

雪松控股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民营企业,成立于1997年的企业用22年实现2688亿元营收,位列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第301位,成为广东民企的一张名片。当前,雪松控股聚焦核心主业,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成为全球顶尖综合性产业集团。

据雪松控股相关负责人介绍,雪松控股目前在产业布局方面,聚焦大宗商品核心主业,同时拥有齐翔腾达(002408)、希努尔(002485)两家A股上市公司,并控股雪松国际信托、大连金融资产交易所。

而在雪松控股的诸多业务板块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作为中国大宗商品领军企业,雪松控股近年在供应链业务领域袒露了一条独具优势的 产业上下游互通之路。而雪松控股相关业务负责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讲述了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背后的故事。

提升大宗商品国际市场议价能力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也逐步攀升,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我国大宗商品总消费量约占全球18.7%,消费量占全球比重超过40%的大宗商品达8个,包括铁矿石、稀土、PTA、煤炭、甲醇、精炼铜、原铝、棉花等。

但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且在该领域缺乏头部企业引领,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为此,近年来,我国一些供应链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主动“走出去”,不断开拓全球化布局,着力打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大宗商品资源的能力,积极争取大宗商品全球贸易定价权。

但市场普遍认识到,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正在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供应链龙头企业谋求以国际化布局提升大宗商品贸易中国定价权的努力正在遭遇重重困难。此时,加强供应链金融建设,助力供应链产业发展,尤其培育龙头企业国际化对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结合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来看,要想掌握定价权,除了在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有足够资源外,还必须在上游矿业资源和金融服务能力上,都具备较强的实力。其中典型的代表企业就是总部位于瑞士的嘉能可,作为全球拥有矿产最多的公司,也是国际上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巨头,它被称为“实物交易世界里的高盛”。

市场人士普遍认可,嘉能可拥有良好的大宗商品业务结构,自产与贸易双轮驱动,同时配备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及金融服务能力,为其业务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支撑。此外,嘉能可也较早发现了大宗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利益空间,通过金融赋能,嘉能可加强了自身的产业链粘性,打通上下游资源,在获取稳定的大宗商品现货来源的同时,也能获取大宗商品供应链上的大量利润空间。

做中国的“嘉能可”?

而雪松目前所处的阶段与上世纪90年代的嘉能可非常相似。

回顾嘉能可的发展历史,其实现了飞速跨越发展的关键正是金融助推。这也是雪松这一阶段的着重发力点。

要做“中国的嘉能可”,就要做供应链+金融。光走供应链,没有金融的支撑,产业就做不大,就不可能做成“中国的嘉能可”。

据介绍,雪松已实现有色、黑色、化工、能源等大宗商品品种的全覆盖,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和嘉能可相比,2018年以前雪松在金融服务上的不足十分明显。因此,在布局上游矿产资源的同时,2018年以来,雪松通过收购获取金融资源,补齐短板。

日前,由雪松控股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主办,雪松国际信托承办的“韧性与重构——全球变革中的金融方法论”论坛在广州举行。雪松控股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指出,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仍十分脆弱,无论在上游资源领域还是下游的国际营销网络,“针对这些薄弱环节,雪松大宗正在上下游两端同时发力。”

今年以来,通过雪松控股旗下雪松国际信托,雪松控股拥有了做大做强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抓手。

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截至2019年7月末,我国企业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已达16.59万亿元,存货达11.77万亿元。这些资源流动性较差,对于融资渠道畅顺的大型企业,问题并不大,但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无疑需要承受更大的资金链压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本就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最有效手段,雪松的这一思路本质也就是以“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主要突破口,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反哺实体经济。

发展供应链金融,无疑是雪松控股当下一个重要的选择。而雪松的供应链体系,正在朝着开放的方向逐步发展。

从近期雪松信托发行的新产品来看,均紧扣供应链金融这条主线。

8月23日,“雪松信托·鑫链1号”正式成立,更名后的首单主动管理信托产品正是雪松控股的强项,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项目。

据悉,“鑫链1号”底层资产为大宗商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人为国资控股,应收账款债务人的控股股东均为大型央企、国企。“鑫链1号”帮助供应链的上游企业盘活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沉淀的资源,为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活水,保障整个供应链能够运转顺畅。

而在未来,雪松控股将进一步利用金融科技,打造智能化开放平台。

目前雪松控股正在打造“区块链+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力争实现业务数据透明化、数据交互实时化、流程自动化及结算封闭化。

连获两大国有银行400亿授信

雪松控股的发展路径无疑受到金融机构的肯定。

12月6日,雪松控股与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下称广东农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东农行将为雪松控股提供200亿元人民币授信,而早在今年5月,工行也与雪松控股达成协议,为其提供200亿的授信支持。

“在年末信贷额度普遍趋紧的时点,农行选择对雪松控股200亿巨额授信,表明其对雪松控股发展前景充分看好,对本土金融机构也将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一家大型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

协议显示,广东农行将为雪松控股提供200亿元授信,在资金管理、融资等方面提供优先、优质和高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在不违反有关规定前提下执行最优惠的资金利率和费率。而供应链金融成为农行与雪松控股此次签约的一大焦点。

“农行为核心企业雪松控股提供源头活水,通过‘1+1+N’的模式,可实现对雪松控股多个产业链上大量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的效果,同时又能降低直接对接大量中小微企业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敞口,实现银企双赢。”上述大型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随着房地产信贷政策趋紧,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任务加大,金融机构会越来越倾向这种模式。农行和雪松合作,为金融机构实践产融结合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由于此前工行广州分行也对雪松控股给予了200亿的授信支持,两家国有大行同时选择给雪松控股如此大额度的授信支持,或也将对广东省内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示范效应。而此次大额授信也意味着,雪松控股在打造国际化供应链龙头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充足、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资源支撑。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在签约仪式上透露,今年以来雪松控股进一步聚焦主业、创新升级,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领域积极构建全球大宗商品产业链,充分发挥大宗商品产业链服务的传统优势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优势,未来也将积极投身并全力助推中国高端制造、5G产业链、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伊琳)

侯潇怡

金融版记者

擅长宏观与货币政策、资金面、房贷、消费金融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