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慈善家的中国缘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述冠
2020-01-03 07:00

威尔伯先生为中国基金会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基金会之间要尽可能合作而不是竞争;其次是永远保持学习的信心和状态;第三,每年要不断盘点过去的成绩或者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善。

文 / 张述冠

大卫和露西·帕卡德基金会前总裁科尔伯恩·威尔伯先生的家族与中国渊源深厚。他的祖父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同时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董事。1926年,威尔伯的祖父乘船来到中国,随身携带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张支票,支票上的金额是清华大学当时想要修建生物楼所需资金的一半。“很幸运的是,那栋生物楼今天仍然存在。” 威尔伯先生说。年近九旬的威尔伯先生显然很看重这段渊源,在讲述这段旧事时,手里还带着当时报道这件事的中文报纸的复印件。

不知是否与这段渊源有关,作为资深慈善家的威尔伯发起过很多与中国相关的公益项目,直接促成在中国引入最早的能源、气候领域的国际慈善机构——能源基金会。

1976年至1999年,威尔伯先生曾连续担任大卫和露西·帕克德基金会的总裁,该基金会是由惠普公司创始人大卫·帕克德创建的家族企业基金会。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但能源供给过度依赖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不可持续。时任大卫和露西·帕克德基金会总裁的威尔伯曾与大卫·帕克德的女儿苏珊·帕克德一起来中国访问,见到了很多政府官员,和他们共同探讨了能源效率、空气污染等对中国来说日益重要的话题,并希望能够帮助中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在大卫和露西·帕克德等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一个总部在美国、致力于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国际慈善机构——“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进入中国,支持能源、空气、气候领域的研究、试点和能力建设等,这就是能源基金会的前身。而威尔伯先生则在此后多年一直担任能源基金会高级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

“空气污染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全球现象,所以不仅要改善美国的空气,还要改善中国的空气,改善全世界的空气,整个地球的空气。”威尔伯先生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我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很多的机会的,一方面中国是真正想要做事情的国家,另外一方面,中国也有很多非常能干的人才,所以我认为通过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改变这个世界的愿景。”

今年是能源基金会来华开展工作20周年。这20年来,能源基金会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扬专业型国际慈善机构的专长,匹配中国能源转型的规模与速度;如何让慈善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效提升做出贡献;如何让基金会更好地扮演国际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服务平台的角色,使国内外的最佳实践和创新思路成为加快中国和世界能源转型的催化剂和助推器。截至2018年底,能源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项目超过2700个,赠款金额超过3亿美元,资助项目单位超过750家,很多优秀项目已在各领域开花结果。

比如说,能源基金会最早在中国发起制订《可再生能源法》的倡议,并受邀支持《可再生能源法》的起草研究工作,支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定,并不断促进其实施和完善;再如,在10年前能源基金会就开始支持探索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管理的路线和方法,如今,协同管理迎来了全面落实的时刻。

威尔伯先生非常珍视能源基金会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他也真切地看到中国在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一个例子让他印象深刻:

最近这些年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所以中国的住建部门需要盖很多房子和公寓来容纳这些新进入城市的人口。一些新建的大型公寓,大概每栋楼可能住成千上万的人。每栋楼都需要供热,而供热的管道只有一条,每年供暖期从11月开始一直到来年3月份截止,一直持续供暖。住在顶层的人会感到非常热,甚至需要把窗户打开,因为暖气太足了,很多能源就被白白浪费掉了。能源基金会支持开展了一个项目,提出对原来的户内供暖管道进行改造,增加户用热计量表等,用户如果觉得温度太高就可以进行调节,自主决定需要多少供暖热量。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在三年的时间内,所节约的能源成本就能覆盖供暖改造和增加计量表的成本。

作为一名慈善家,威尔伯先生一直期待慈善事业能够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重要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十分关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他看来,基金会既可以与政府合作,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运作。基金会在有些方面的行动速度要比政府快,比如说支持修建一所学校,或者是当某个村庄有紧急需求的时候。对于中国基金会的发展,他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基金会之间要尽可能合作,而不是竞争。通过合作,做事情会更加卓有成效。如果只是一个小项目,可能一个基金会就能够搞定。但如果是类似于中国能源问题这样的大项目,那显然是参与基金会的数量越多越好。

其次是永远保持学习的信心和状态;第三,每年要不断盘点过去的成绩或者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善。可能有些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做到了80%,但是我们要看是不是能够提升到90%,甚至95%。就像在环境或者是空气治理方面,你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需要去提升和改善的东西是很多的。

2014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清华大学会见了威尔伯,共同回忆起其祖父88年前对清华大学的拜访和捐赠,同时,双方都希望能够推动更多合作的开展,延续彼此的合作情谊。老人一家与中国的缘分,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他对中国可持续能源、空气质量与低碳繁荣发展的期待,相信将随着中国持续不断的低碳经济转型而逐渐变为现实。

(编辑:张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