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总值已达1049.5亿美元

姚瑶2020-01-06 09:34

越来越绿的“一带一路”。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正变得越来越“绿”。

据路孚特(Refinitiv)向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至今,“一带一路”项目的总价值为1.71万亿美元,项目数量为1353个,其中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总价值达到了1049.5亿美元,项目数量为102个。

 “其实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我从2006年就已开始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了。目前的趋势确实是高排放、环境污染重的项目越来越少,两三年前还见得到火电项目,现在几乎已经消失了。最早应该是在非洲的项目,几乎都是石油换贷款,后来就开始到南美开矿的项目,现在渐渐地都变成清洁能源项目了,比如东南亚的水电项目,还有光伏项目,相对而言,更加环保了。”国内一大型律所合伙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上述律师的经历似乎是“一带一路”越来越绿的一个缩影。

GIP签署机构已达33家

 2018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委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下称“《原则》”),《原则》旨在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中。

 《原则》分别包括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加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多方合作进行能力建设等七大原则。

 2019年8月16日,《原则》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并取得了多项阶段性的成果,包括成立3个工作小组、2个秘书处办公室和1个绿色项目库。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并单指新能源项目,而是指首先要对项目的环境和气候风险和影响作出一个评估,保证项目的使用的技术都是相对先进的。因为其中很多项目是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能源密集型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项目完工后一般要使用几十年,那么绿色投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对环境、气候,或者说碳排放的影响是可控的。”普华永道中国可持续发展咨询业务总监吴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截至目前,签署《原则》的机构已增至33家,影响力及市场参与度的不断扩大。其中包括14家中国机构和19家来自德国、英国和中东北非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海外金融机构。

 ““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是帮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国家及地区开发相关项目,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未来“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可能对全球气候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原则》的目标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环境因素融入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环境风险分析、强化披露和产品创新,扩大绿色投资,减少高碳和污染性投资。”德意志银行“一带一路”办公室主管熊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德银在2019年4月签署了该《原则》。

 一些《原则》签署机构的业务也正在变得越来越“绿”。

 渣打银行是33家已签署《原则》的机构之一,2018年,该行曾宣布不再为任何新建燃煤电站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并随后撤回了对三个燃煤电站项目的融资承诺;该行在2018年参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项目比2017年翻了一番。该行于今年12月宣布,将在2025年前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350亿美元的融资支持,将在2030年后,不再为燃煤收入超过总收入10%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资金缺口巨大且“绿色”标准需要统一

但毫无疑问的是,“一带一路”绿色投资还在初期阶段,且资金缺口巨大。根据联合国和国际金融公司测算的数据,全球“绿色投资”的缺口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57%位于亚太地区。从行业来看,绿色建筑、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是机会最大的三个领域。

 除资金缺口巨大之外,仍面临不少的挑战。

 一大挑战是“一带一路”涉及众多的市场,那么对于绿色的界定和标准存在的诸多不同,如何达成共识就是一大挑战。

 “有关“一带一路”绿色投资,涉及众多国家和市场,一个现实就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项目的界定等等标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标准间如何对接和协同;还有一大问题就是数据信息,比如要去评估一个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首先信息收集就并不容易。另外,还要考虑业务或者投资者是否愿意披露相关信息。”吴倩说。

 而前述《原则》的诞生则为解决上述挑战提供了一个群策群力的平台。

 “《原则》为包括德意志银行在内的签署机构提供了诸如各项书面调研及专业研讨会的交流机会,加强与各机构及企业的相关合作。”熊伟表示。

 “就签署《原则》的意义在于,各方形成一个共识把各自好的绿色投资做法进行汇总梳理,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并在内部分工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组,有阶段性的研讨、汇报,还会举行年会,这么做是为了在未来制定一套更具普适性的原则,不同国家都可以接受、遵循的原则。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工作。”吴倩说。

(编辑:李艳霞)

姚瑶

海外部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长期跟踪中国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跨境投资资金流向,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还包括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和重大产经新闻。曾多次参与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报道,曾获2016美国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年度最佳新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