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中国创新应避免“举国机制”泛化,落入浅层次自主创新的陷阱

夏旭田夏旭田,何中夫 2020-01-13 18:33

1月13日,在2019(第三届)中国工业经济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发表演讲称,中国创新应避免“举国机制”的泛化。

事实证明,科技越落后的时期,“举国机制”的作用越大。越是非自由竞争领域,“举国机制”的效应越明显。但国家的能量是有限的,在竞争性领域,“举国机制”的创新往往会事与愿违。

他认为,核心技术中的“共生”是明智之举,中国打破受制于人的关键不在于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而是要掌握更多其他国家所不掌握的科技,形成技术上的平衡与牵制。

他指出,当前中国创新的经费支持仍集中在浅层次的自主创新当中。要避免落入浅层次自主创新的陷阱,中国应逐步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深层次自主创新当中,鼓励企业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下自主投入研发,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

 

图:李培根在2019(第三届)中国工业经济年会上发表演讲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 拍摄

论坛上,李培根表示,自主创新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浅层次自主创新是指“别的国家有的技术中国也要有”,关键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深层次自主创新是指中国要去探索别的国家没有的技术,在无人区进行寻觅,创造市场上还没出现的需求。

李培根认为,掌握关键技术非常重要,但不可能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上。全球技术的发展与合作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掌握在某一领域,甚至某一个重要设备上的所有关键技术。

比如荷兰ASML在光刻机上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其90%的零件都是向外采购的,光刻机里最关键的光学模组就是进口德国蔡司的。

在他看来,核心技术中的“共生”才是明智之举,中国打破受制于人的关键不在于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而是要掌握更多其他国家所不掌握的科技,形成技术上的平衡与牵制。

“倘若中国真要用举国之力掌握所有的关键技术,就可能会失去良好的国际产业生态环境,而且事实上,这样关起大门来做也往往很难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

关于“举国机制”,李培根认为,科技越落后的时期,“举国机制”的作用越大。越是非自由竞争领域,“举国机制”的效应越明显,比如航母,航天等领域。

而在竞争性领域,要注意举国机制泛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因为国家的能量是有限的,就像激光聚焦时,能够切割钢板,但发散之后就无法切割任何物体。”

李培根指出,中国要避免“举国体制”的泛化,当前中国创新的经费支持仍集中在浅层次的自主创新当中,导致出现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症,形成了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惯性和关注市场的惰性,原始创新动力失调,企业缺少探索无人区的野心。

“完全靠政府政策支持的创新是有问题的。中国应把重点逐步转移到深层次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自主创新应集中在下一代技术上,去探测目前还没有市场需求的所谓‘超世界存在’。应鼓励企业在没有国家经费支持下自主投入研发,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李培根说。

李培根强调,中国需要摆脱技术和产业领域中曾经行之有效的,但打上计划经济时代烙印的某些习惯性思维。

建设工业强国,应呼唤深层次自主创新,不能指望关键技术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实现技术突破,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企业要敢于在无人区自主寻觅路径,而不能在创新上“被圈养”。

(作者:夏旭田,何中夫 编辑:李博)

夏旭田

政经版资深记者

关注工业、数字经济、外贸、电商等领域,邮箱:xiaxt@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