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了门,很多工作都做不了。”一位创投机构合伙人赵诚(化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比如春节前在协商的几个拟投资项目,因疫情无法出门而搁置。
更令他忧心的是,多个已投项目企业家陆续打来求助电话,希望创投机构能给予一笔低息过桥贷款资金,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链压力。
“问题是我们现在可投资金也相当吃紧。”赵诚说,“这几天我们几位合伙人一直在紧急沟通,讨论是将基金剩余资金优先用于救助已投项目,还是延续此前的策略投向新项目。这涉及基金投资策略大幅调整,需要征求基金顾问委员会(由LP组成)的认可。”
目前遭遇这类困境的创投机构不在少数。投资节奏放缓、募资停摆、应对已投项目资金求助,成为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多位创业者向记者透露,由于新基金募资停摆,一些创投机构已向他们发出暂缓注资的通知,使企业进一步陷入资金吃紧窘境。
赵诚说,若疫情进一步蔓延,将给创投行业带来一系列恶性循环:已投资企业遭遇经营困境,创投基金业绩表现因此缩水,出资方对行业的投资兴趣降温,整个行业更加陷入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之苦。
救企业还是投项目?
“事实上,不只是企业缺钱,我们也缺。”赵诚直言。
据清科数据显示,受资管新规限制与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2019年前11个月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完成募资10811.77亿元,同比下降10%。
“受疫情影响,原先安排的多场新基金募资路演活动全部取消,募资工作陷入停摆。”赵诚说,此前表达投资意向的多位LP纷纷打了退堂鼓,理由是在疫情结束与经济增长明朗前,更倾向持有现金。
而此前投资的餐饮连锁、互联网教育、民宿预订平台等创业者相继打来求助电话,希望基金能紧急提供一笔过桥贷款,否则企业因现金流断裂倒闭,也会拖累创投机构投资受损。
“我们现在是心有余而钱不足,基金剩余的资金不足以救助每个项目。”赵诚说,他建议创业者做好两件事“自救”:一是迅速砍掉所有烧钱业务,二是千方百计节流预留6个月运营资金。
但这些措施对个别企业可能于事无补。一家技术开发外包企业创业者告诉赵诚,由于疫情导致复工延后,企业正遭遇多笔订单交付违约的状况,必须先筹资支付多笔违约金,若得不到紧急过桥贷款的救助,企业可能因多笔违约官司而破产。
“是否将基金的剩余资金用于救助已投项目,大家存在分歧。个别基金合伙人持反对态度,他们担心钱借出去回不来。”赵诚说。
热门项目估值打折“不为所动”
而此前多家备受创投资本青睐的热门项目,近期主动“放下身段”,给出估值折扣寻求快速融资。
“此前我们跟了一年多的某家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企业,一直在估值方面不肯让步,这两天打电话告知,若我们能在2月底前交付股权投资款,可以在原估值基础上打8.8折。”赵诚透露,这份报价已符合他的心理价位,但当他将这份投资建议递交基金投资委员会时,却遭到多位合伙人的反对,他们提出:“先看看这家企业在疫情结束后能否迅速恢复原有的业绩增长速度,就算投资也要等6个月后。”
这场疫情也改变了不少基金合伙人的心态——宁可求稳,也不愿捡便宜。特别是募资环境不佳让他们延续了投资收缩策略,疫情更像是一种“催化剂”。
多位创业者直言,若创投机构一味收缩投资节奏,很多中小企业可能熬不过当前的艰难岁月。此前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发现,约34%受访企业账面现金只能维持1个月,约33.1%受访企业可维持2个月,17.91%企业可维持3个月,仅有不到10%的企业现金能维持至少6个月。
“现在只要能拿到融资,我们除了给予估值打折与业绩对赌,还给予创投机构优先股地位,让他们以更少持股比例,在企业决策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一家互联网民宿预订平台负责人指出。
面对企业抛出的优惠条件,很多创投机构不为所动。
“这场疫情对企业无疑是一次考验,只有企业扛过这场难关,才能证明创投机构的投资眼光是正确的。”赵诚表示。
(编辑:马春园)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