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推进跨学科研究,优化疫情信息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立坚
2020-02-15 07:00

孙立坚(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为加强对疫情的判断和预测,防止“以误传误”,减少疫情的影响,在优化疫情信息管理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如下措施。

孙立坚。资料图

第一,强化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相关疫情管理部门应该更多了解大众是如何收集信息的(例如,有多少人最关心微信群中发布的每天病情发展最新报道,有多少人最关心医疗用品供求情况,又有多少人对疾病本身的内在机理及其相关传染机理之类的信息更为重视),从而了解大众对风险的看法,并在传染病暴发的高压环境下做出决策。发挥专业权威性机构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和提供满足适当标准的调查工具,让大学或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在某些地方疾病爆发时迅速开始调查。这些信息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更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以解决公众之间的信息差距或由此形成的混乱。

第二,加强对疫情中民众行为变化的针对性研究。例如,民众行为的变化在帮助遏制疫情扩散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通过正确的预期引导,不降低信息披露程度,如何引导民众采取合理的行为变化。通过针对性研究,优化信息管理方式,可以帮助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设计更好的防制措施,又可以促进公众的积极参与,达到减少过度反应或漠视导致的负面效果。

第三,推进流行病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

以前研究疾病对经济影响的量化模型,只思考疾病对消费方式改变的直接影响,例如,疾病可以增加预防方面的非常态消费(口罩、消毒液、药品等),而减少常态消费(尤其是外出活动),进而对GDP增长产生影响。另外,以往人们也研究感染者和死亡率(这些都导致一部分主体退出消费和投资)对GDP的影响。这些都属于疫情的直接影响,只基于直接影响做出预测,往往会低估疾病的影响。

一些研究SARS影响的实证论文发现,疫情扩散造成的主要经济影响,不能用上述的传统测量方法准确估计出来。在传染病爆发期间,面对普遍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善,人们比较容易对感染的风险持过高的认识(即过度悲观的情绪,甚至有人会认为一旦感染疾病就必死无疑)。这种情绪会使得一些人出于“自利动机”而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例如,隐瞒自己去过疫情严重区域的事实,或选择逃离而不是及时就医,希望通过自我调整减轻病情。这些行为会带来未来发病率大幅提高的隐患,也给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以往单学科(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忽略了这种“负外部性”带来的后果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在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对于它是会变成流行病还是平静收敛,确实难以判断,因此,人们可能选择“观望”。这会导致不自觉地搁置信息披露,使得日后付出更高代价。所以,为了避免人们(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在内)短视(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需要采取跨学科的全新研究方式,结合流行病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把认知错误造成的负外部性充分展示出来,从而给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和更正确的认知。

(编辑:欧阳觅剑)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