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关口前移:对重症患者开展多学科会诊 对轻症患者设立转诊机制

疫情防控关注陈红霞 2020-02-22 07:00

针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专家组还开展多学科会诊,并讨论和分析死亡案例,总结减少病死率的经验后,再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在武汉分类收治患者细化下沉实施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

“将抢救和救治的关口前移,就是针对患者尽早展开治疗”,2月19日晚间,国家卫健委新冠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指出,新冠病毒会攻击被感染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多个器官,救治难度大于曾经的SARS,不过,当前,中央指导组已成立专家巡诊制度,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开展积极治疗,并密切关注轻症和普通感染患者的各类指征,一旦这些患者的病情恶化,也会形成安全的转院机制。通过对各类患者的及早救治,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在武汉分类收治患者细化下沉实施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新华社

6家定点医院收治重症和危重症

对比2003年的SARS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受累器官除肺部外,还包括心脏、肾脏等,“至少有2-3个器官同时被攻击,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童朝晖说,当前,被新冠肺炎感染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主要集中在有基础性疾病、年龄在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这些基础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一些肾脏和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特点给重症患者的抢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一个器官出现问题,通常我们会很有信心可以救治过来,比如肺部呼吸衰竭可通过呼吸支持手段给予支持治疗。”童朝晖表示,在医学上,患者同时出3个器官衰竭,病死率可能会在90%以上,再加上需要用到的支持手段比较多,基础性疾病患者不一定能耐受,救治的难度会很大。

“早期武汉专业从事危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力不多,之后,我们从全国调配从事危重症和呼吸危重症专业的医生护士”,童朝晖说,武汉已设置6家收治重症和危重症医院的定点医院。此前,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重点医疗队也配备在这些医院,形成有针对性的救治力量。针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专家组还开展多学科会诊,并讨论和分析死亡案例,总结减少病死率的经验后,再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前病死病例数下降幅度很大,且很大一部分是前期积压的病人,”童朝晖说,问题正在慢慢的解决。

针对外界关注的医院供氧不足的问题,童朝晖解释,在常规医疗情况下,各医疗机构设置ICU病床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多,“且以往医院运转中,供氧系统是按照常规需求和压力来设置的,很少出现几百位患者同时需要吸氧的情况,因此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医院缺氧问题确实存在。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在采取一些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垂直使用氧气、针对特别需要高浓度氧气的患者,可使用氧气瓶等措施,正在缓解部分供氧不足的问题”。

除危重症患者外,针对方舱医院收治的轻症患者采取整建制管理,并针对轻症患者设立转诊机制。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的主任医师蒋荣猛也介绍,针对轻症患者会采用药物治疗、休息和营养补充等辅助治疗手段,防止轻症患者向重症转移。

童朝晖则补充,部分轻症患者病情若恶化,会启动转院机制对其进行救治。轻症患者的转诊标准包括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血氧饱和度小于93%或患者的基础疾病加重后方舱医院不能够处理等情况。

医护人员感染可以避免

2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 截至2月11日,全国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这一数据涵盖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全国有1716例,武汉市1080例,5人死亡。

对比SARS、MERS等疾病,新冠肺炎感染的发病早期不典型,且与一般疾病相比没有特异性,进展相对较慢,在不知道其传染性如此强的时候,一度带来了当时防护上的难度,也成为医护感染的重要原因。

“当前医护人员的防护级别是按照预防气溶胶传播的级别予以防护”,蒋荣猛指出,但因为上述疾病的特点,早期医院的诊疗操作中无法达到足够的防护级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医护人员的感染大都是在1月30号以前,且大都发生在非隔离区”。蒋荣猛表示。

事实上,在1月9日国家卫健委新冠专家组抵达武汉后,专家组针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医疗和护理环节进行梳理,并按照合理性优化流程。

此后,专家组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比如在全国各地医疗队来到武汉后的第一场培训就是做避免院感方面的培训,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并特别强调口罩和手卫生,而在心理支持方面,也通过多方合作,形成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体系。

1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月18日,再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防护工作的通知》,从制度上医护人员的防护进行指导。

“此后医护人员感染非常少,且援汉医疗队成员抵汉后,尚未发现一例被感染,”蒋荣猛说,这说明对医护人员做好有效防护,是可以避免被感染的。

诊疗方案再调整

日前出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取消了CT影像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内),重新把CT有肺炎表现但核酸检测呈阴性的患者纳入“疑似病例”范畴,此外,湖北省内外诊断标准的“双轨制”也被取消。在确诊病例指标上,新增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和现状所面临的患者收治情况不同导致的。”蒋荣猛解释,在诊疗方案第五版确定前,武汉市还有很多存量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收治,为了尽快让患者得到收治,故新增临床诊断这一标准,便于加紧对患者进行收治,开展治疗。

但事实上,在临床上,CT不能诊断病,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也并非患者确诊的依据。“从传染源控制的角度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最佳策略”,蒋荣猛说,其中,对患者的疑似标准采用的是最宽的标准,只有30%的可能性就纳入进来排查,然后通过化验检查医生会综合判断是不是新冠患者,其中CT只是检查手段之一,并非唯一依据,且部分患者在早期没有炎症表现时还可能出现CT结果呈阴性。医生的诊断确诊是根据病原学结合临床表现共同来确诊。如今,随着武汉市进一步扩大床位数量,并继续推行应收尽收措施,通过改变诊疗标准,对患者的疾病进展进行合理区分,可满足分类收治分类管理的目的,并让救治关口前移。

(编辑:包芳鸣)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