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袭下的AI行业:能否催化出“阿里级”产品?

骆轶琪2020-02-26 18:54

面对突然的“考核”,AI企业准备好了吗?

“马云们是怎么熬过非典的”?

今年春节期间,伴随新冠疫情一步步加深,记录17年前淘宝网破壳而出的一篇文章开始广为流传。当时,阿里巴巴内部惊现杭州市第四名SARS疑似患者,全体员工随即进入SOHO(在家办公)状态,员工们以大量邮件方式沟通度过这段时光——淘宝网就在这个背景下搭建而成

当年的疫情,催生了一批以互联网、游戏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类企业快速起步,其中不少都成为了今天的巨头。淘宝网就迅速走到台前甚至在世界层面流量也排在前列。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如今在居家隔离期间,诸多消费需求被抑制,线上业务全线爆发、新的智能计算需求场景被开启、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显得愈发迫在眉睫……

2003年的阿里巴巴还是个四岁的孩童,投射到今天,一批人工智能、细分互联网类企业也处在发展初期,新冠病毒引发的相关需求似乎“自天而降”,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以AI领域为例,典型代表包括复工以来始终供不应求的测温相关场景,以及由互联网医疗需求催生而来的AI辅助诊断、AI语音辅助病历录入、通过AI搜集的个体动线及时追踪疫情感染人员密切接触者等。

“这次事件敲响了警钟,公共安全危机其实是随时存在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深醒科技创始人袁培江向21Tech指出,而作为技术赋能型创业公司,“做到万能不大可能,同行有很多公司在以不同的角度切入AI技术进行诠释。我们的理解这次疫情带来的启示就是,需要产业链能够协同起来,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做到极致,能够把一个问题扎实解决,未来在这个领域就有机会走到中国甚至世界的前列。

 

1、红外测温“突破口”

 

在疫情发展前期,各产业都有些措手不及。

“在临近春节前的那段时间,我们在北京还没有感受到紧迫,当时更多想着怎么安排假期。”袁培江回忆道,直到1月20日开始,在各方信息传递之下,开始意识到情况已经超出最初的预想。

“在早期根据公开的数据得出了相对乐观的估计,最早我们预测在1月30日左右,病例增速会开始降低,到2月16日左右拐点基本可以出现,这也符合钟南山院士早期的判断。”袁培江介绍道。

可是后续出现了诸多转折。

根据判断,大概到3月中下旬,人流密度会进一步增强,而在此之前,随着复工潮逐渐开启,针对这种不确定性流动的预防和预测工作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其实绝大部分创业公司在疫情早期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抗疫一线,大部分公司并不具备执行力。比如北京的小区也不鼓励居民外出,所以我们基本都是居家办公。”他表示,所以在早期,创业公司顶多是通过捐钱捐物的形式参与其中,并考虑提供算法服务和相关有算法需求的产品。

随着防控工作进一步深入到以社区为代表的毛细血管中,加之复工返岗出现的人口流动加大,红外测温相关产品成为继口罩之后的急需。大到人流密集的铁路交通、商场等体系,小到社区、办公室等场景,不同的只是产品形态。

这成为以AI安防为主要阵地的公司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地方。基于此前在人脸识别、大数据动态追踪方面的技术积累,相关公司相继推出红外测温相关产品解决方案。

与安防产品的理论同源,这一次,AI公司要“抓捕”的是一个名为“新冠病毒”的“逃犯”,它机巧地悄悄附着在人群身上,伺机进入人体内系统。而及时搜寻到这些不小心“被载体”的人群是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

袁培江介绍道,春节后,公司团队开始全力以赴推出疫情相关产品,在“抗疫”第一阶段,深醒科技推出了手持类、安检门、热成像摄像机等测温场景产品。

云天励飞新商业产品线总经理王辰也向21Tech表示,“在春节前,公司已经有较大投入和准备,针对疫情的暴发,安排了专门的团队进行从工业体系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推出。以保证在春节期间,有完整的团队在开展相关工作。”

在抗疫1.0阶段,云天励飞推出了AI测温门、人脸+测温通行闸机、人脸门禁+温度检测等产品。

伴随着抗疫深化、复工复产逐渐开启,AI公司们进入了2.0阶段——推出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核心痛点在于面对无序的人流,没有有效的手段将相关数据收集和留存。”袁培江指出,由于此次新冠肺炎存在潜伏期,患者体内疾病暴发会存在诸多身体信号累积、并在暴发后需要对前期行动轨迹的搜寻,这与此前开展的安防类AI业务高度契合。

他进一步表示,技术本身是工具,要与其他算法和数据采集端结合起来,就有了很大价值。“深醒专注安防,如何预测、如何事前查询和判断是我们的优势。此前我们已有类似的系统,这次是增加了温度识别的能力。”

王辰也介绍道,复工潮的开启让政府和企业都对大数据管理有了更大诉求,因此云天励飞提供了企业复工解决方案以及楼宇疫情管理方案。

“很早开始,公司就在为政府和园区提供基于人像的完整管理和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只是在疫情期间会更关心体温、口罩佩戴、分时段人员聚集等数据。我们本身就有所布局,针对疫情会加入一些关键数据,可以快速给政府和客户投入市场。”他补充道。

 

2、难点:硬件供应、软件技术积累

 

“天量”订单出现的同时,难题也随之而来。核心在于硬件供应。

国内的红外测温产品以往更多用在军工市场,民用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但规模较小,供应企业数量也有限。

以该领域的龙头企业来说,高德红外的高管近期在与投资者沟通中曾表示,“一些企业可能原来做过安防、工业测温等,但是人体测温要复杂得多,公司是十几年技术迭代的积累才有今天的成果。一般的企业做这样的产品可能不够稳定,所以有很多企业和我们合作,有些核心技术也是我们来提供,我们也给其他厂家提供探测器或热像仪。”

据该公司表示,目前新投产了2万台红外测温产品,这几天进入快速生产、密集交付期,预计在3月初完成生产并交付。

即使到目前为止,依然有不少人会在社交平台上“跪求”红外测温仪等产品,以期尽快达到要求进而复工。

袁培江向21Tech坦陈,红外测温的核心是硬件模组,这决定了很多性能指标,比如要能够抗干扰、分辨率要高等。“近距离手持类测温仪会好一点,因为受到的环境干扰小,但手持类仪器可能还存在芯片性能的差异。总体来说,手持测温仪价格相对低,所以相对芯片可能会没有测温门或者更大的仪器那么好。”

他续称,从现阶段来说,测温仪硬件产品本身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技术巅峰也可称之为瓶颈阶段,当硬件的绝对精度达到峰值的时候,软件算法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到了。

“软件算法和模型,我们认为会是未来主要的趋势。这也是对行业的一个引导方向,鼓励很多创业公司、研究所把精力放在这里。”袁培江认为,从软件层面如何设计计算模型,从而提高预测结果,把算法、工程、需求和好的模式串联起来,才能让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当前的根本机遇。

不过袁培江也指出,不要过分夸大了技术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误以为面对同时上百个人出现的场景,就可以把数据迅速收集得又快又准。

“以测温产品为例,其原理是通过体表的反应得到一个相对粗的结果。”他向21Tech解释道,正常情况下,在军用探测和夜视环境中,并没有对测温度准确性有太高的要求,但目前对人体温的检测不同,可能一个人因为测量的是不同的身体部位、露肤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

红外测温的价值在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有利于无感知非接触的测试,但要求是外部干扰不要太大,或者通过场景设计或算法把环境影响尽量减少。”袁培江表示,比如用于通道式测温的仪器,可以保证人与人之间有一定间隔,基于此目前最好可以把测温准确度平衡在0.2-0.3度之间。“测温门这类产品可以担任相对小范围内的场景应用,精度可以满足要求;但更大范围的场景,因为干扰较大,更多可能只能作为参考。”

王辰则向21Tech介绍,基于公司目前推出的系列产品,克服的技术难题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在额头测温时,精细化检测范围;口罩检测时,通过多角度观察择优挑选,进行识别,目前检测精度可以达到98.6%-99%;温度校准时,受场景差异大要求影响,要细化具体方案。

“测温精度的差别来源于传感器,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三类。”他分析道,一种是点状测量,范围大概在10厘米,对精度要求不算太高;其二是类似线型扫描,精度有保证但产品价格更高;其三是通过对整个面部扫描得出热成像结果。“后两种我们都有用到,这样可以从传感器层面保证较高精度。”

(图源:南方网)

据介绍,云天励飞较早就介入了高精度测温要求的热感应场景应用,比如在已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上提供体温和人脸识别方案。因此在相对高精度要求的测温场景中有过大量模型训练,加上其他补偿机制,目前已可以得出相对精准的测量结果。

“我们很早就布局了红外体温测量、口罩异常检测的基础算法,供训练和算法模型提升。”王辰续称,由疫情突然暴发带来的缺货不会对产品本身精准度带来太大影响,但对出货或多或少会有影响。“但是我们有大量长期的合作伙伴,可以保证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应服务。”

 

3、回过头看:这就是机遇

 

在“不约而同闭门不出”的这些日子里,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的休闲生活,尤其对创业型公司而言,由此带来的交货压力、资金压力、运营空档期带来的成本压力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难点。

但反过来看,特殊时期突然涌现的大量需求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测试和发展机会。袁培江就认为,“BAT等很多巨头也都曾在这种过程中成长起来,疫情会为一部分AI公司催生出新的诉求,这之间肯定不会是互相完全竞争,而是经过这些过程,有机会在细分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这一次在疫情期间提供解决方案的AI厂商,也都是基于此前在各场景应用的技术能力延伸而来。不论是基于面部识别技术发展出的口罩佩戴识别、测温结合特定人员路线追踪能力,还是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落地到医院场景带来的病历智能录入等技术,更可以理解为是对此前技术积累的一种突发“考核”。考验的是面对新场景应用的快速落地和校准水平,以及产业协同对最终量产出货的能力积累。

“这期间要把握住专注中国市场的优势,有需求、有数据、有应用场景,能够有团队把握住机会和挑战,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最终才能生存下来。我们认为疫情带来危机,也是很好的机遇。祝愿小伙伴们能在这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充分协同、发挥自身优势。”他总结道。

(编辑:徐旭,刘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