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国际公共卫生学界和防疫界都都在积极的讨论COVID-2019是否从endemic到pandemic,也就是从地区流行病变成全球大流行病?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意见明确有分歧,这个问题需要考虑WHO的两个评判标准。首先,传染病要在全球的人际间传播,其次,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对病原都没有免疫力,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该传染病世界多地的同时流行,所以被称为大流行病。WHO目前没有做全球大流行病的判定。原因是WHO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它必须非常谨慎,会有一个比较保守的评估,以免引起全球范围内不必要的恐慌。
美国股市本周已经掉了两千多点了。首先是因为WHO在国内的评估,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疾控中心(CDC)对大流行的预警。比较起来看,WHO的评估比较谨慎一些。但是美国CDC作为国家机构,一个政府部门,其主要职能就是预防传染病,特别是这种大流行的发生,所以自然希望能够做到预警更早,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来预防风险,同时提高民众的警惕,增强政府其他部门的关注与协同。预防全球大流行病的发生,也是需要有一个启动的过程。所以美国CDC和WHO有关全球大流行的判断略有不同,是与其各自定位有关。
一旦发生全球大流行病,第一个影响是健康,这种新发流行病,会在公众健康方面产生很多的影响,会有很多死亡病例,康复病例中部分会有不可逆的身体损害。第二个影响是经济上的影响,奥运会可能会受影响,还有很多国际会议,国际交流活动都会被取消,各国之间的人员和商务往来也会受到限制,不可避免会对整个世界经济会造成创伤。这两天股市的反应也可印证这一点。具体对中国而言,的确要做好进一步应对。经济政策上,都需要一定作为,能够适当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外一方面,作为个人和家庭,我们可能也要有一些准备。美国的经验是应急部门会发一些手册,提前做风险沟通,希望每户家庭都能够有一些风险储备,包括一定的干粮,饮水,手电筒,蜡烛,还有一些急救用品,能够在某些突发紧急情况下保障一段时间。
长远来看,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的确有很多要思考。
首先,大家现在都对中国公卫体系和疾控体系有很多改革期望。疾控在这次应急防疫中,因为制度架构对疾控的制约,表现的不如预期。在疾控职能以事业单位为定位的情况下,现行法律法规对疾控职能的发挥有一些制约。
我个人以为,首先亟需解决信息沟通的渠道和风险,整个国家应急体系的信息沟通需要有改善。各个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是信息的透明度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和公众的沟通。遇到突发危机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比如各地都有一些极端的事情出现,村委会断国道,联防联控人员到别人家里砸麻将等等。风险沟通有着非常多的方法,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大家如何合理地安全地保护自己,防止感染风险。充分的科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要把风险向公众讲清楚,也要注意有效的传播形式,实现最大效果的传播。将真正有用有效的信息推广出去,把公共舆论上那些虚假信息挤出去。
其次,要将应急计划进一步细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家对于大流行病的应急计划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地细化和明确职责。哪一种情况需要谁负责,谁来具体操作,需要把这些细节真正规划好。国际上应急方案的一个特点就是“细”,强调每一个细节,当然这也是付出了有很多代价最后形成的方案。中国可以多参考国际经验,尽快补上这一课。
生产生活方面,需要未雨绸缪可以先考虑重点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下水道清理,垃圾处理能力,清洁供水,还包括无线有线的网络系统,我们非常重视无线网络,但有线网络是更为基础的设施,需要加强。在紧急状态下畅通的有线网络可以为居家办公和网络会议提供一个可能,从而降低流行病传染的风险。
其三,要重点加强职业卫生。职业卫生宣传在国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里非常普遍,比如说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如何处置危险品,如何消毒,如何进行自我防疫保护等等。针对缺乏专业背景的人而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紧急情况下会有所帮助。
大流行病预防就必然有国际合作的要求,此次疫情中国在国际合作防疫上做了很多努力,一直都有效地向其他国家通报,向WHO通报。特别是将新冠状体病毒肺炎确认为乙类传染病甲类处置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也看到了更多的国际合作。目前中国有非常多的防疫经验,而且有充沛的卫生防护和防疫产品的产能,在药品储备方面也加强了,这些都可以在可能会爆发的国际大流行病中发挥作用。
国际间合作依赖于国家间特定时期的具体关系。中美两国之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是仍然可以有很多防疫合作。有效的防疫合作,对于两国间整体关系的改善会有积极作用。
预防全球大流行病的扩散,目前中国国内防疫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成果,所以要非常警惕海外反向输入,出入境的检验检疫非常重要。美国的出入境防疫是由疾控中心来操作,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协调。
(陈茁系美佐治亚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副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李达三健康经济学首席教授(兼职)暨健康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前美国疾控中心资深经济师(Senior Economist)。曾担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海外)会长,及美疾控中心亚太裔雇员协会会长。)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