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丨记者随行疫情防控“三人小组”入户:当有人来敲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0-02-27

“咚!咚!咚!咚!”“开门。”一句男声的普通话很镇定。

“你好!我们是社区的。”熟悉的重庆话发自一位女子。

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四海社区杏园小区的一道房门应声开了。

“请把口罩戴一下。”屋外的这位身着白衣的女子边说边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扶了一下打开的门,弯腰把门外的一个透明塑料箱提过来放在了右侧地上。然后她从里面拿出了一个登记簿。

重庆市南岸区人民医院护士马娇屿  文静摄

这时,戴着口罩、左手挽着一个资料袋的另一个女子也缓缓走到了门口的巷道里。

“家里只有你一个人吗?”白衣女子发问的同时,手里的笔已经拧开了盖。“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屋里传来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

“晚上还住有别的人吗?”屋外的男声也换成了本地话。

“还有一个。她白天要出去。”

“她出去上班吗?”

“嗯”

“我这个已经过了20多天,应该没问题了吧?”站在门口一直回答的姑娘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

这是一次特殊的敲门。

三个逆行者

疫情防控“三人小组”   文静摄

2月22日周六下午3时许。没有阳光的午后愈发显得老楼里的巷道里光线昏暗。从上到下,一身白色连体防护服的是重庆市南岸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医护人员马娇屿。当她背对着记者写字时,脑后的护目镜黑色的松紧带特别显眼。 

她的身后差不多一米左右,站着南岸区四公里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赵月桢,拿着手机不时对照着被核查人员的信息。同样是全副武装:一次性的蓝色塑料头套、口罩、护目镜、手套,亮绿色的警用雨衣代替防护服。和平时下社区不同,这一次,他身上还佩戴了单警装备“八大件”。

另一位随行的女子是四海社区居委会的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小张,站在最后。穿着便服的她只戴着口罩。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组合。

疫情发生以来,从年三十开始,重庆市主城各社区和辖区派出所就率先行动起来。从前台接警湖北来的人员反映入住困难开始,社区和派出所民警就分别上门或电话核查住户从外地返渝情况。但短暂的时间内,社区工作人员和警力的不足让户户排查显得捉襟见肘。

“‘三人小组’上门是由社区民警牵头,带着医生和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入户。入户排查时,社区医生对户主量体温,并对健康状况进行询问了解。民警主要对他的生活轨迹进行核实。比如什么时候从重点疫区过来的?坐什么交通工具过来?现在居住的屋里还有哪些人?万一这个人是密切接触者,我们才好溯源追踪。”排查前,在杏园小区门口等候时,赵月桢说,社区工作人员熟悉辖区情况,一起上门更容易和户主沟通。

四公里派出所社区民警赵月桢等侯“三人小组”同伴  文静摄

“民警还有一个重要职责,保障社区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他补充道。

“利用大数据进行人员轨迹追踪成为了主要的排查来源,加上各地药房登记的发热或咳嗽患者统计汇总,还有群众举报也成为了排查线索。”每次排查老楼,脚步迈得最快的四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进说,疫情排查要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就这样,重庆市南岸区,由社区民警、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疫情排查“三人小组”率先在全市大面积入户盲查1.0的基础上,升级成了疫情防控精准排查2.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右一)随行入户排查  

从大年初一,四海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夏梦雅带着南岸区人民医院护士张君霜,和四公里派出所社区民警刘晖一起入户南岸区南兴路59号开始,疫情期间,南岸区150个“三人小组”每天“逆行”:出现在长江南岸的102个社区、48个村里,成为了重庆市排查重点疫区来渝人员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人小组”到底在查什么?

一张来渝车票

“你坐的动车啊?”拿笔的马娇屿记录方便,索性把住户的名字和身份证一块登记了。为了确认没错,马娇屿还特意让住户小丽(涉及个人隐私,故用化名)把身份证号码再念了一遍。

“你们是根据动车票来查到的?”社区如何排查到了自己?从重庆区县回到主城区的姑娘很好奇,问了第二个问题。

“因为那段时间车上有高危人员,所以你还是要排查。你是1月30日到的重庆?”马护士问。姑娘默认了,说:“你们提前打了电话来说这事。”

旁边拿着手机核对的警察解释道,“这是根据大数据排查的,那个车次有高危病人。”重庆市南岸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会定时发布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我比较担心!”姑娘的声音一下大了起来,语气明显焦灼。

“你只是处在大致时间段而已,没关系。你在家里有发热咳嗽情况吗?”护士继续排查。

“没有”。姑娘的声音降下来了。

“她家里另外的人也记录一下。”问询差不多了,赵月桢靠近马娇屿,小声提醒了一句,瞬间恢复了两人应保持的安全距离。

“你家里另外一个人?”马护士。

“她只是一个租客。我不知道她的信息。”姑娘回答得很平静。

“这是一个合租房啊?”赵月桢发问。掌握社区流动人口包括租赁户的变动信息,是社区民警的重要职责。

“对。”回答干脆。

“她一般好久下班呢?”护士和警察都想知道。

“她是外面(开)网约车的。我也不知道她几点下班。”

在登记完住户的手机号码后,马护士补充道:“我们随时给你电话,她回来给我们说。”

“南岸区扫二维码的登记疫情信息你扫了没有?”赵月桢开始了第二项重要的网上排查。

为大面积减少登记信息和人员接触,早在2月7日,重庆市南岸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二维码疫情防控小程序上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曾提出以大数据为支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进行科学防控。

这个疫情防控二维码是针对该区的所有居民、务工人员、游客和探亲访友人员,只需打开微信“扫一扫”,便有申报类型、个人信息、近期是否在重庆,从哪里到重庆或重庆哪里等11项。短短几分钟内可以填完。

“我不知道啊?想起来了,我登记了 。”住户说。

赵月桢提醒她如何扫,并叮嘱:一定要登记。

“温度正常的。”量完体温,马护士开始仔细交代,“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就尽量不要出门。要勤洗手,必要的出门要戴好口罩。口罩一定要正确佩戴。

“有什么不舒服就给我们打电话。联系社区啊!”小张对着屋里说。

“时间虽然过了隔离期,但我们还是要排除一下,并对正确防疫的知识进行讲解。”临走时,马护士对随行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居家观察户最早要求是对没症状、从武汉或湖北来重庆的人员要求隔离14天,后来改为对重点疫区来重庆的人员进行同样时间的隔离。隔离时,“三人小组”要在住户门上贴“居家观察户”。

九层楼

排查完毕,迎接记者和“三人小组”一行要下9层楼。

还没下到几层,赵月桢的膝盖开始打颤。跟随其后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关节也开始出现不适。

2018年,在重庆永川战训基地完成训练后,赵月桢出现了腿部不适。后经检查是膝关节长了腱鞘巨细胞瘤,同年在重庆大坪医院做完手术后,他并没有康复完全。尤其是下高楼梯,和也做了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手术的记者一样,会受力不稳。

赵月桢服务的四海社区上至海德大酒店、宏声公寓至四海花园,下至南岸区疾控中心至四公里街1号,全是老旧小区。从去年底转岗社区民警,赵月桢便用双腿去实地勘察地段边界,到今年初入户时,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份“活地图”。

13层楼的老旧小区 文静摄

四海社区共有21栋楼,只有一两栋有电梯,其余全部靠步行入户,相当部分楼栋高达13层。由于常年爬楼入户和行走,膝关节病成为了基层民警的“流行病”。在四公里派出所,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腿不好”的警察还包括教导员余骁。

爬楼入户排查 文静摄

和下楼腿疼不同,爬楼多了则喘不过气来。在去小丽住的13层高的楼里,在雨衣、N95口罩、帽子的严密包裹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爬了多层后就全身湿透。同样,穿着更厚的警用防护雨衣、戴着护目镜的警察,往往一天10多户下来,内衣从来没干过,导致感冒反复发作。同样呼吸不畅,但24岁的马娇屿爬楼时一直提着检查箱,没有停歇。按医院规定,检查箱不能离手,以免增加接触污染。

“入户排查爬楼很累,但任何一样工作贵在坚持。”爬上了9层,赵月桢说。此时,汗水和呼吸的雾气已完全模糊了眼镜,记者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慢慢看清楚门牌号。“三人小组”已经找到排查对象,开始敲门了。

截至目前,赵月桢参加的“三人小组”共上门入户排查密切接触者106人次,共排查出重点疫区来渝人员82人。

下楼后已过下午4时,天空开始放亮。赵月桢看了一眼刚爬完的旧居民楼侧的疫情防控二维码,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你记得填了没有?”

随后,在四海花园,他让保安拿出手机和身份证,教保安如何将个人信息一项项填完后才放心离开。

楼道口或墙上的纸质防疫二维码,都是社区民警第一次入户排查时带来,一张张贴上去的。“精准排查依赖的是科学防控。但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支撑最终还是要靠人去落实。”四公里派出所所长陈伟说。

微信公众号重庆发布消息表明,截至2月26日24时,重庆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576例。该市累计追逐到密切接触者23441人,已解除医学观察22701人。截至2月26日,该市已连续两日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院确诊病例为零的区县已增至10个。

“三人小组”还在敲门,直到疫情的阴霾彻底消失。

入户排查后采访实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称21):请问哪些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上门排查?

马护士:社区不能由定点医院来排查,否则工作量太大了。据我了解,重庆大点的医院都在入户排查。

21:你们作为区级医院,一共多少人参加这次疫情排查?

马护士:从1月26日排查到现在。“三人小组”是医护人员轮着来。我们医院公共卫生科30多号人全部参与。

21:你一共排查了多少人?

马护士:非常多。我一个人四海社区一天要排查10多人,全是爬楼。其他社区,有的人一天要排查70多人,40多户。

赵警官:我排查出的有3个密切接触者,已经送到南山集中隔离点去了。但后来通过检测,这几个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2月24日,他们均已解除集中隔离。

21:入户多了,你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赵警官:有的人认为上门的医生和警察反而把他(她)影响到了。其实,我们的防护措施是做到位的。回去也消毒喷洒的。但有的人认知上有局限,会有抵触。

马护士:少数人对疫情很恐惧,对上门排查很排斥。还有人觉得一旦被查,怕隔壁邻居对他有不良看法。但是给他们讲明原因后,大部分都很配合工作。

21:你们的排查流程?

赵警官:先要电话核实,不然白跑。他(她)可能不在家,而且也是让住户有个心理准备。我们首先是普遍排查,看他的轨迹情况。再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精准排查。

马护士:医院也提供数据。

四海社区居委会李主任:我们更熟悉辖区情况,更好向住户解释。同时,上门核查,也是街道要求要掌握社区情况。

21:你们的装备如何?

马护士:主要是带防护口罩,不一定是N95,但要有面罩和N95棉片。要带护目镜,把隔离衣穿好,戴手套,手套翻在外面,一定要把袖笼密封好。然后穿鞋套做全身防护。全部都是一次性的。这个箱子回去也要消毒。

21:防护服紧缺吗?是从哪里来的?

马护士:物资紧缺。衣服不可能买得到,是医院原来的库存。有些是捐赠,

21:在疫情一线,你有什么感受?

马护士:我当护士好几年了。去年才从大渡口的医院考到南岸区人民医院的。这么大的疫情我遇到是第一次。“非典”时我还是一个小朋友。我觉得中国人很棒,很厉害。不管中国建雷神医院,还是警察、居委会这次和我们一起下社区,各界人民很团结,共同面对疫情。我的同事还遇到了爱心车,每天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我同事的老公也去武汉支援了。(视频剪辑王博)

(作者:文静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