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观察”系列之四: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 维护中国产业链竞争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3-03 07:00

必须坚持并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才可能将目前的优势维持下去。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际社会密切关注中国供应链问题。短暂停工导致一些跨国公司的生产受到影响。由于疫情初期人们并不确定何时复工复产,企业的担心是正常的,而一直希望企业迁出中国的一些美国政客和西方媒体也借此机会推销脱钩政策。但是,这注定是行不通的。近日来,中国已经在确保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复工复产。

在过去几年,西方担忧中国发展而试图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并希望让一些跨国公司脱离中国制造。疫情为这种“思潮”提供了新的借口,认为供应链多元化能够降低其他经济体过于依赖中国的风险。但这种观点主要集中于国际上一些政客和媒体评论员,对于跨国企业而言,选择在中国生产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他们的选择其实不多。

由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需求不足以及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制造业跨国公司对成本极为敏感,而中国不仅具有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拥有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辅之以数字技术,使得“供应链体系可以高速地可信任地高质量运行”,疫情只是意外按下暂停键。中国供应链的这种高度细化、专业化、高质量、高效率,目前在中国之外没有任何可能的替代。

想要与中国制造脱钩,西方需要在一个人口规模相当大的国家来配套,比如印度或巴西。但这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培养综合配套能力,比如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管理能力、劳动力素质、低成本优势、产业集群等等。在培养过程的高成本,使得迁出的企业根本无法在国际市场与中国制造竞争,如果人为破坏全球化形成的资源配置体系,只会让这些跨国企业承受更高的风险。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维护好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优势。首先,最近几年一些企业成本持续提升的现象不容忽视,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和劳动力,而人口红利逐步式微以及服务业尚待升级,使得劳动力成本不可逆的持续上涨,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较难承受这些成本提高。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从事最后组装加工阶段,可能逐步带动上游供应链逐步迁移。因此,中国的地产与金融政策需要完善,避免成本无序而持续上涨。

其次,应该重视供应链国产化,但需要合理适度。中国产业升级对产业链提出更高要求,但应该以市场化方式为主,避免将供应链国产替代定为相关政策,资本市场过度强调这一概念会适得其反。中国企业进军新的领域是基于在全球开放环境中的产业竞争需求,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需要全球合作。缓解外资企业相关担忧,稳定他们对中国投资的相关预期。苹果培养如此多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是竞争的结果;同样,华为在全球设立研究机构、在欧洲投资建厂制造5G设备,都是基于开放与合作的精神。

其三,增强市场环境的确定性。最近几年,市场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波浪式冲击而表现出一定不确定性,需要稳定预期,以稳住企业投资。成本上涨、汇率波动、经济转型等都提高了一些经营的不确定性,而美国将关税以及科技脱钩威胁长期化,也给部分企业带来持续压力。此次应对疫情过程中,中央政府要求分级分区防疫施策,尽快实现复工复产,承担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责任。目前,中国各地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已展开。

一般而言,供应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依靠其他环节带来增值,因此,其不会被迅速瓦解,但是,如果不确定性和新增风险过于显著和持久,会令其不得不重组。中国产业链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应该积极稳定并维护这种优势。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集群作战能力形成的供应链效率,决定了少有竞争者,但这并非可以高枕无忧,更需未雨绸缪,必须坚持并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才可能将目前的优势维持下去。法治化会提供稳定性,市场化与国际化创造自由与开放的市场环境,虽然我们有各种产业升级目标和经济转型压力,还面临一些外部挑战,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法治化、市场化与国际化,如此才能是一个健康的不怕被破坏的供应关系。

(编辑: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