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战疫”:距离病毒最近的人
检验科作为患者标本信息收集的第一道关口,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为临床医生精准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2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出通知,要求把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改建为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定点医院。当天,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检验科立刻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了改造,次日即开始收治病人。
“那时,我感觉疫情比较严峻,患者住院的需求较大。当时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医院的工作在紧张开展,床位一度吃紧。”协和肿瘤中心检验科负责人王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检验科作为患者标本信息收集的第一道关口,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资料图片
艰难的适应
由于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是肿瘤专科医院,为了满足检测需求,起初核酸检测部分安排在协和本部检验科完成。医护人员在采集咽拭后送到肿瘤中心检验科进行登记,然后用专车专人的形式送到协和本部的分子生物学室进行检测,再将最终结果报给各个病区。
肿瘤中心检验科自改造以来已超过半个月时间,目前基本满足入驻的新冠肺炎患者检测。但实际上,在改造之初,医护人员适应过程却并不轻松。
“与日常工作相比,检验工作最大的难度就是检验项目跟原来的侧重点不一样,需要引进一些新的设备,比如血气分析仪就是临时调配的。”王晖介绍道,此前检验科工作主要针对肿瘤患者,做肿瘤标志物,患者放化疗后的的肝功能、肾功能,或者对出现骨髓抑制患者做血常规较多,如今换成呼吸道疾病、肺部感染缺氧肺衰竭的患者,主要是以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为主。
新的仪器到位后,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展开,王晖带领着15人的团队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的日子。“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仪器厂商的工程师或者技术支持要对仪器进行调试并培训。但当下时间不允许且实验室也不方便培训人员过来。权衡之后就让对方把培训视频传过来,晚上一边看一边学,确保仪器能够正常运作。”
此次检测工作在新冠肺炎确诊与收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检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检验科24小时都要开展患者各类标本的检验工作。王晖向记者介绍称:“大部分住院病人在早上六点多钟抽血,标本到检验科的时间一般在七点半,为保证患者及时拿到结果,检验科采取上午到中午连班制以便尽快做出病人标本,这是检验科工作量最大的时候。”
在此过程中,另一个格外令人担忧的是防护问题。因为王晖团队是直接接触传染源的一线科室之一,防护工作尤为重要,他们掌握的院感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有效防护的重要信心来源。“在科室分布上,我们按照医院院感办公室的部署和安排,将科室重新分成了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此外,在上班之前,要求把自己所做的仪器表面、实验台表面、电脑键盘和鼠标,都喷医用酒精。下午和晚上会腾出一部分时间对实验室进行紫外消毒。”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患者抽取血样的试管为负压试管,有些检测需要标本离心、开盖。在开盖的过程中,会增加检验科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
为此,王晖一再叮嘱团队成员在检验标本时都要遵守:“第一,把离心机内部进行消毒;第二,在开盖时候,要求轻开,在还没有完全打开的状态停留数秒,使内压跟外压达到一致后,再把盖子打开,然后放置20分钟;第三,在做检验标本时,减少反复吸氧。以此减少气溶胶感染风险。”
提供数据支撑
肿瘤中心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人很多都是重症,甚至是危重症,个体化差异巨大。王晖介绍称:“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部疾病,甚至还有肿瘤的患者都有,因此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式,都以抗击新冠病毒为主,但是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也要同时使用。”
由于本次患者群体中老年偏多,都伴有基础疾病,各个科室医生在救治过程中都形成了很好的协作,包括内分泌的专家、消化科的专家、肾病科的专家,甚至一些肝病的专家,还有脑血管和肿瘤专业的专家都参与进来。
为此,检验科作为患者标本信息收集的第一道关口,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为临床医生精准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王晖举了个例子,“年纪偏大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的患有糖尿病,做生化检验的时候,血糖偏高,专科医生就会指导治疗新冠肺炎的医生,使用多大剂量的降糖药物,患者的血糖水平要降到多少,而这些都需要靠检验科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
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核酸检验对于疾病的确诊意义重大,因此检验准确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此外,检验方法学差异、项目检测系统以及个体差异也增加了检验难度。
对此,王晖告诉记者,“一个实验的结果要准确反映病人情况,检验工作中分为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质量控制。而对检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实验前的质量控制,以取样为例,采用鼻咽拭子取样,医生和患者的配合尤为关键。患者在做痰培养的时候,需要取咽喉深部的痰,但有时候患者可能直接吐了唾液,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在王晖看来,医学检验人员只能把控实验中及实验后的质量控制。因此他们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要医生、护士和患者一起配合,确保取样的准确。
自接到定点收治的任务以来,王晖最有感触是:“现在我感觉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挺起了脊梁,都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管是70后像我这个年纪的,还是80后,甚至是90后,在疫情面前都没有退缩,我觉得这一点很了不起。当接到通知的时候,哪怕每个人家里面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难处,他们都是第一时间赶到了科室,我觉得很感动。”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