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融资调研:专项债带动,“银行的人一拨接一拨”

21观债杨志锦 2020-03-06 07:00

“最近在做项目材料,办公室都快成市场了,银行的人一拨接一拨,主要以政策性银行为主。”中部省份某区县财政局预算科人士3月5日坦言。他所在的省份2月底刚印发了2020年重大项目清单,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近万亿。

这是近期基建投资回暖的一个缩影。在疫情影响之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建投资被视为稳增长的重要工具。据媒体统计,近期云南、四川、福建等11个省市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合计约25万亿,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5.57万亿。高债务和财政收支压力上升的背景下,资金从何而来成为项目投资能否落地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基建项目投资确实有回暖趋势,一些城投的基建计划有所调升,且进度加快。在资金来源上,专项债被视为重要渠道,一方面其作为资本金可撬动杠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引入金融机构资金。与此同时,银行对基建项目的兴趣也在增加,适度放松了准入标准,但无收益的项目有新增隐性债务之嫌,仍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项目增多了一些,但没有猛增;融资渠道相对宽松了些,但政策并没有松动。”中部省份某地市城投公司负责人如是讲述其中的微妙变化。

中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基建肯定会发力,但融资端依然有很多约束,再加上疫情对开复工的节奏构成较大影响,因此对今年的基建总量增长也不应有太高的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3.8%,增速仍处于低位。这主要因为隐性债务管控空前严厉,地方政府即便有项目可能也难以融资,甚至一些项目还要被裁撤。

“项目资金以专项债为主”

东部省份某区县城投公司人士介绍,早在元旦之前已制定了2020年的投资计划,近期又把重点项目作了梳理,主要在老旧小区改造、交通领域,后续可能增加公共卫生方面的项目。

前述中部省份城投公司负责人表示,近期省里的重点项目清单投资计划下发后,公司今年的项目增加了一些,但并没有猛增。公司负责的一些项目已纳入了专项债项目库,但还没有通过发行专项债筹集到资金。

宏观层面看,各省2020年投资项目规模确实比2019年有所增加。中泰证券宏观团队统计显示,河南、广东、四川等14个省市公布的2020年年内计划投资总计约5.57万亿,相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亿,同比上升4.28%。分省市来看,7成以上省市都是扩张的,仅云南、陕西、重庆以及宁夏四省区市的投资计划收缩。

江浙地区一债务办人士介绍,当地发改委正在增补项目,尤其注重统计卫生领域的项目(如医院改造或迁建)并准备申报专项债资金。“项目资金以专项债为主,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增加很多,效果要比放松隐性债务好”。

从融资端来看,隐性债务扩张受限、卖地收入可能减少、经济下行税收承压都对基建投资形成制约。多位地方投融资人士认为,今年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使用将对稳投资起到重要作用。

1-2月专项债76%投基建

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 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2019年扩张到2.15万亿。疫情发生后,财政部多次表示,要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市场预计,2020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将超过3万亿,目前已提前下达提前批专项债额度1.29万亿。

相比去年,2020年专项债将进行两项结构调整:一是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该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提升至20%左右;二是不得用于棚改、土储等领域,能够有效拉动投资。

根据Wind数据,1-2月专项债发行规模达0.94万亿,其中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高达76%。按照3万亿的规模计算,还有2万亿待发行。“此外,在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组合下,市场化融资并不增加隐性债务。因此做好项目包装和前期工作,效果会非常好。”前述江浙地区一债务办人士表示。

在今年已发行债券中,专项债做资本金规模明显增加,但占资本金比例总体不高,且使用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方式并不多。如果后续项目仍然保持这一特点,专项债对基建投资的拉动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城投债也被视为一个渠道。Wind数据显示,今年1-2月城投债发行规模为4571亿,和去年同期持平。“本来准备近期发城投债的,但因为疫情,会计师没法到现场,出不了财报,发债要往后缓缓。”前述东部省份区县城投人士称。

隐性债务管控未放松

过去三年间,虽然专项债发行规模稳步增加,但基建投资增速由2017年的19%骤降至2019年的3.8%,主要因为隐性债务管控空前严厉,包括隐性债务问责在内的措施震慑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因此,本次大规模基建计划推出时,市场也在高度关注隐性债务管控是否会放松。

西部省份某地市城投老总介绍,现在在梳理项目,争取纳入省级“十四五”规划。但问题仍是地市债务率较高,融资困难。目前主要靠省一级平台公司融资,然后转贷市县平台。

显然,城投仍是基建投资的重要主体,而银行则是基建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向银行营销项目。

比如贵州省发改委会同国开行贵州省分行、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贵州省分行和贵州银行,设立1800亿元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资金,用于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项目、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具体而言,各地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重点项目名单和融资需求,省发改委汇总项目后推送给四家银行机构,由四家银行机构通过绿色通道进行审贷放贷。

“我们做项目自然是更愿意跟政府扯上关系,但以前的财政兜底方式现在行不通。”西部省份某政策性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坦言,“现在只做一些收益能覆盖本息的项目,但收益从何而来是个大问题,很考验包装技术;否则可能新增隐性债务,将来会被问责,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记者采访多家银行信贷人士了解到,银行对基建项目的兴趣也在增加,适度放松了准入标准,但仍然不敢新增隐性债务。某股份行总行信贷审批部人士介绍,看到各地的投资计划后,总行最近也在讨论,还专门成立了基建团队,“毕竟缺资产”。

某股份行西部省份公司部副总表示:“我们主要做基建项目的配套流动性融资,最近对城投类贷款略有放开,一些授信准入门槛略有放松。”

华南某国有大行公司部总经理称:“省内公布的重大项目参与了一部分,主要看项目定价和资金成本是否合适。基建项目银行只能介入有现金流的项目,纯公益的做不了(会增加隐性债务),但现在隐性债务并没有松动的迹象。”

本次疫情发生后,财政部长刘昆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强化监督问责,从严整治举债乱象,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配合查处地方债务风险中隐藏的腐败问题。这意味着隐性债务管控并未放松。

在各地推出基建计划时,财政部连续下发《关于加快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两份PPP相关文件,并上线PPP综合信息平台,引发市场对PPP支撑基建投资的猜测。

梁中华认为,PPP增量放缓但重在落地,而非标继续萎缩,边际可能有所改善,这两块会带来一定资金增量,但幅度也不会很大。综合来看,专项债的增量最明显,各种措施推动后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8%,但不应有太高的预期。

>>>专题:资金围猎“新基建”

(编辑:林虹)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