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她力量:“一身戎装”上战场的她们也需要温柔地目光

疫情防控关注唐唯珂 2020-03-08 19:40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她是医护,她是女儿,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们,更是女性。

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节点,我们迎来了第11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这场特殊的“战疫”里,病房建设、前线救护、物资运送……勇往直前的女性战士们随处可见。而“一身戎装”驰骋在“战场”上的她们,更应该获得平等关注。而这份关注不仅是战疫时期,更应该贯穿在每一个细碎平常之中。

截至2月9日,全国支援武汉的19800名医护人员中,约有医生5800人,护士14000人,其中医生中女性比例约50%,护士更是超过90%。以广东为例,截至2月23日,广东累计向湖北派出24批共2461名医疗队员,女性1471人,占比近60%,女性医护人员平均年龄约32岁。

女性在这场战疫中,留下了无数坚强而刚毅的背影,尤其在医护领域,她们作为临床一线的直接执行者,实际承担的工作量更加繁重且冗杂。

前线医护群体的工作并不轻松。她们需要每天长时间被包裹在防护服中,连续八小时不吃不喝,对身体体能提出巨大的挑战。甚至在医务人员严重缺乏的时候,她们需要承担相当于平时数倍的医护任务。

“我觉得我能吃苦,所以就来了。”何丽娜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科护士,96年出生的她是广东第一批援汉医疗队成员,在春节伊始就奔赴武汉前线。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只有九十斤的小姑娘,一天能换十几个氧气瓶。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在医护日常工作中,“安慰力量”通常更多由女性医护承担,而在这次焦灼的疫情中,这份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它也是一种医学上的责任,需要饱含深厚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护群体中的女性力量往往能发挥起更为有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女性力量在战疫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女性诉求也不应该被忽视。歌颂之外,女性医务人员是平凡的,也是特殊的,有更多特有的女性需求。

此前据新闻报道,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7名正值哺乳期的护士妈妈,集体忍痛断奶,奔赴抗“疫”一线。一名护士在断奶后,乳房经常胀得又硬又痛,只能忍到交接班后,脱下防护服,到卫生间用手排空多余乳汁,非常辛苦。甚至有媒体报道,有怀孕或者经历流产不久的女性医务人员奔波在救人第一线。

而战疫前期,女性医务人员生理期这一特殊需求也很少有人关注到。“我同事今天血跟尿都混在一起了,太难了。”有女性医务人员这样感叹,不少女性医务人员甚至面临着缺少卫生巾等日用品的窘境。

身着“戎装”奋战在前线的“女战士”们值得钦佩,但更应该被温柔关注。当我们赞美她们的勇气时,也应该关注她们作为女性的需求。

2月14日,全国妇联所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针对女性生理期对卫生用品的需求,短期内紧急募捐定向援助一线女性医务人员款物225万元。各地妇联也纷纷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前线女性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为她们筹集所需物资。

微博上,有志愿者发起“姐妹战疫安心行动”,截至3月4日,筹款超过230万资金,用于为前线女性医务人员筹集卫生巾、安心裤等日用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像捐卫生巾安全裤等,我认为意义绝不在口罩防护物资之下。真别以为它是个小事,所有的女性都清楚,它绝不是小事。仅仅就卫生巾、安心裤这样的一个关怀来说,总算社会有进步了。有很多人意识到,你不能只把女医护当做医护人员,她们还是女性,女性自有女性的特殊需求。”

医护人员常常被誉为“白衣天使”,她们纯洁善良、救死扶伤、富有爱心。有公共属性的职业总是很容易从道德层面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拔高,然而在职业之外,她们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天使从来不是天生注定,而是使命使然,使命之外她们也是每个家庭里普通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有着自身的性别诉求。

进一步说,对于女性诉求的体谅,也不应仅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得到重视,这种关注理应成为整个社会文明观念的一部分。

在欧美国家,护士群体的平均年龄一般比较大。以美国为例,美国护理局联合委员会(NCSBN)2017年的一份数据显示,美国职业护士(LPN/VN)平均年龄为52岁,注册护士(RN)平均年龄为51岁。与此相反,中国的护士群体却相对年轻,在战疫场上,不少年纪较小的医护人员也主动请缨,甚至有“零零后”小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群资历不算丰富的年轻人担负起了大部分的护理工作。

此前即有在美国医院工作的住院医生向21新健康记者感慨,在海外,护士的实际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与国内护士无法比拟。除了国外护士群体的高龄化趋势之外,也有更多男性群体开始进入护理行业。

而如今除了女性力量的歌颂之外,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平等的注视,这种注视不仅在妇女节当天需要,更需要贯穿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点滴之中。今天的女性越来越渴望在种种身份之外,探究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精神内核和成长空间。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戴锦华曾有一个精妙的比喻:“花木兰困境”——当家国需要的时候,“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她和男性一样披挂上阵;而当使命完成,“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她又重新回归家庭生活。

戴锦华尖锐地指出,事实上,花木兰比今天的女性幸运,她所面临的挑战只是在两种角色之间切换,而当代中国社会要求女性群体和男人一样承担公民的义务与责任,接受男性社群的全部行为准则,与男性“并肩战斗”,创造生产力价值;另一方面,家庭角色对她们的要求也并没有降低,她们仍然要接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家庭扮演“贤内助”的角色。

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向抗疫中的“她”力量致敬,感念她们的付出与牺牲。但更希望在疫情之外,对她们的关注也应持续。公正、平等地看待女性需求和力量,才是当代社会文明应有的共识。

本文首发于21新健康(Healthnews21)

(编辑:李欣夷)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