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加力!刘元春:经济重启需短期刺激,赤字率可考虑破3.5%

周潇枭2020-03-24 16:00

经济停摆后,自行恢复耗时漫长。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线上研讨会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目前我们需要更大幅度地发放消费券、企业补贴,特别是对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进行救助,这是当前短期刺激的重点。

“现在很多人拒绝刺激,谈刺激就色变。但受疫情冲击,我国经济经历了前期的休克式停摆,现在要重启经济运行,靠市场自发力量实现复苏的时间漫长,还可能陷入低水平均衡中,要克服这种市场失灵,需要行政干预和刺激启动”,刘元春指出。

在刘元春看来,这次超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是一次性的,冲击大致分成三波:

1.疫情带来的“大面积停摆”。前2个月我国宏观数据出现两位数负增长,显示出经济停摆造成较大损失,疫情带来了超常规的外生冲击。

2.经济重启所需的成本冲击。我国政府目前正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但以“县域”为单位推动经济秩序恢复,还是会带来产业链等复工复产的不同步。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实现经济循环的常态化,可能耗时漫长,还可能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均衡”状态。

3.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全球经济休克停摆冲击。随着疫情的蔓延,以及各国社会的恐慌,更多国家从前期的佛系抗疫,转为“全面管控模式”,人员隔离、封国封城封市等带来经济整体性停摆。这可能带来订单消失、无工可复等状况,对外向型企业造成冲击。

目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第一波冲击已近尾声,第二波冲击刚刚开始,第三波冲击正在全面酝酿。

就像一个在冰天雪地里停下的马车,要重新启动它,需要给它一个较大的外生推动力,来克服巨大的初始摩擦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秩序还在恢复中,需要短期需求刺激产生’破冰效应’,来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刘元春指出。

疫情压抑消费活动的释放,使得前2月消费数据大幅下挫。消费减少造成部分企业订单的下降,进而带来开工不足。随着疫情的好转,政府在更积极地推动经济秩序的恢复,目前已经提高到“省域”层面来推进复工复产,不少商家推出较大力度的优惠活动,居民消费活动也更加活跃。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消费情绪的好转,多地围绕“推动消费回补”出台了消费券的政策,包括南京、宁波、杭州、江西、广西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地方消费券的发放或使用基本都有时间限制,比如规定在4月至6月期间发放,或者要求3月31日前使用等,作为“短期刺激政策”的定位很明确,对受疫情较大的文旅、餐饮等消费扶持力度较大。

南京目前已经对外发放了一批消费券,从南京提供的数据来看,3月18日至22日,共计约330万元消费券被使用,带动了消费金额613万元,总消费金额达到943万元,大致实现了1块钱消费券带动3块钱总消费。南京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在消费券和商家自身营销带动下,全市消费市场明显回暖。

由地方政府买单的消费券,考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有专家指出,消费券能推动短期内消费回补,长期消费增长跟收入水平、制度环境等有关。

近期,海外疫情蔓延,美国、韩国、英国等国也在积极筹划一揽子刺激政策。刘元春表示,海外部分国家补贴计划力度很大,因为疫情对市场主体的冲击很大,要避免短期冲击长期化,需要加大短期政策力度。

“宏观政策应对方面,要注意短期和中长期的结合。短期刺激政策在于产生推动力,更快地激活我国经济,通过危机救助的形式来刺激短期消费很重要。中期可结合基建和新基建,让投资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建设和产业升级。改革计划可适度体现在短期政策中”,刘元春表示。

宏观政策应对方面,刘元春认为:

1.财政赤字率不仅要突破3%,还可以考虑突破3.5%。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3.5%,今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可以增长1万亿,大概是1400多亿美金,这可能不足以应对百年未遇的超级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停摆带来的冲击。因此,财政赤字上要有一些超常的措施

2.货币政策要向适度宽松进行转变,包括下调准备金率、利率。我们还可考虑将准备金率冻结资金,转化为国债或特别债券,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腾挪出空间。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我国相对保守的政策会让我们过度承担疫情带来的成本。

相关阅读:

全球疫情冲击波下,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是否下调?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