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货难到发货难:国内最大苹果出口商发货近乎停摆,订单较往年骤降四分之三

夏旭田夏旭田,何中夫2020-03-24 16:10

疫情还在持续,国外不要货,国内再努力又能怎么办?

“现在苹果出口基本上全停了,目前孟加拉还在发货,菲律宾也稍微发一点货,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主要出口市场基本上都不怎么发货了。”

作为中国最大苹果出口商——山东佳农诚信果业的总经理姚心省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为其公司带来第两轮冲击,“第一轮是中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那时主要是供货难:国外有需求,但我们不能供应,这一阶段大概会影响我们1/3的订单。”

他表示,进入3月份以后,国内开始正常复工,然而,国外疫情迅速蔓延,外部需求骤降,各国封城、封路等措施也打断了正常贸易的链条,进口国装卸、送货、销售等环节不畅,部分国家贸易流通体系陷入停滞,这将使其公司损失至少四分之三的订单。

此外,尼泊尔停发了进出口许可证,科威特禁止进口中国水果,印尼进口中国苹果的配额也迟迟未正常下发,菲律宾等国要求限制中国船只靠岸也增加了外贸企业的运费成本,拉长了回款周期……这些贸易限制措施也使得疫情之下的水果外贸企业雪上加霜。

外贸企业遭遇疫情二次冲击

姚心省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2019年佳农的水果出口额为人民币4亿多元,折合美元6000万,不过由于去年中国苹果价格太高,出口量比正常年份要少一些,按往年经验看,正常年份里这家企业每年的水果出口额为6个亿,折合八千多万美元。

不过据其初步统计,即便1月并未受到疫情明显影响,这家公司1-2月份也只实现了大约700万美元的出口销售额。

今年初的这次疫情对水果外贸企业的冲击可能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2019年,姚心省与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产业部主任杨杰发表在期刊《中国果树》上的一篇论文曾指出,目前,中国苹果出口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地区,这些国家不适宜种植苹果,需求客观存在;中国又具备区域优势,运费低、船程快;同时这些国家华人较多,比较喜欢富士苹果。为鼓励苹果出口,从2018年11月开始,中国苹果出口退税率从5%提升到10%。因而总体判断是:未来中国苹果出口数量仍会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增的趋势。

然而,进入2020年以来,疫情为中国水果外贸企业接连带来巨大的冲击以及不确定性。

姚心省指出,第一轮冲击是供货难,在中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国外有需求,但国内不能供应,2月20号以后,国内各个环节开始逐步复工,但很多工厂不能开工,或者开工之后,由于人员流动限制无法达产,这一阶段大概会影响其公司三分之一的订单。

第二轮冲击则是发货难,进入3月份以后,国内开始正常复工,现在国内基本上已实现完全复工,订单履约已经不存在问题,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外订单在减少。随着国外疫情迅速蔓延,外部需求骤降,各国封城、封路等措施也打断了正常贸易的链条,这大概将使其公司损失至少四分之三的订单。

“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客户有需求,中国不能生产。现在我们能生产的时候,国外又不要货了。我们被连续伤害了两次,而且疫情的影响是在逐步加深的。”姚心省说。

他介绍,中国的苹果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欧洲、中东地区,近期以来,上述地区疫情迅速升级,各国纷纷封城,管控措施不断收紧,消费者都出不来,国外消费锐减;另一方面,水果到进口国后需要有人装卸、送货、销售,现在这些人都不上班了,海关人员也要放假,进口国的贸易流通体系陷入停滞,流通不畅也必然会影响了贸易量与订单。

展望全年,姚心省认为,疫情将对全年的水果出口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他认为,疫情如果能在上半年结束的话,和正常年份相比,今年水果出口总量可能会损失1/4,“我1月份没受影响,等于2-6月5个月的订单与贸易量会受损,因为上半年相对是淡季,其影响相对可控。”

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疫情已控制得很好,但很难确定国外疫情能在6月份前结束,进而恢复正常贸易。“如果6月份疫情仍然结束不了,甚至下半年八九月份也结束不了,那么疫情的冲击就非常大了,因为下半年是出口旺季,(疫情对于全年出口额的影响)可能会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姚心省说。

贸易限制措施“雪上加霜”

而让佳农等外贸企业业务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国家针对中国的食品、农产品出口出台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这些措施多大针对中国的肉食、水产等产品,但也有不少国家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水果、蔬菜等领域,乃至所有类型的食品。

姚心省的公司未能幸免,“不少国家都对中国水果采取了限制措施。比如,尼泊尔直接把给水果出口企业的(进出口)许可证给停了,等于是直接不让进口了,不发许可证后,我知道的就是直接停了近一半的业务;科威特也不允许进口中国的水果了;然后,印尼进口中国的苹果配额也一直没有正常下发,也等于是变相地停止进口。 ”

此外,受疫情影响,各国针对食品领域升级的检疫措施也增加了外贸企业的成本。姚心省举例介绍,菲律宾要求来自中国的船只从中国离港那一天起到菲律宾后必须超过15天才能靠岸,然后还要对船员进行进行多次体温检测,直到完全没任何风险后才能正常卸货。

“这拉长了船期,本来一星期就到货了,现在要在海上等着,这必然会抬高企业的运费成本,也增加了时间成本;而且正常情况下,货到就能提货付款,现在因为不能正常提货,付款周期也被拉长了。”

这并非一个个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食土商会不少会员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环节因为各国的贸易限制出现船舶延期、取消航线等情况,希望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均能在食品农产品贸易领域保持克制和冷静,依据科学的风险评估做出最终的管制措施,不要盲目采取非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

他指出,依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即《SPS协定》,各国限制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成员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世界各国也不应对食品农产品贸易另眼相看。

国外订单锐减叠加贸易限制措施频出,不少食品、农产品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

以苹果为例,2018年我国苹果主要出口国家为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俄罗斯(按出口额由高到低排序),上述不少地区都对中国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大国,也是头号苹果出口大国,2017年中国有133万吨苹果用于出口。分省市看,山东出口苹果49万吨、甘肃出口苹果9万吨、云南出口苹果8.5万吨、新疆出口苹果7万吨、广东出口苹果6.4万吨。苹果主产省分别是陕西、山东、山西、河南、甘肃、辽宁、河北、新疆、四川、云南、江苏和宁夏。疫情冲击下,不少地区的苹果生产与出口或遭重创。

苹果是中国水果出口中数量最大的品类,独占中国水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苹果之外,目前,中国的梨、桃、柑橘、猕猴桃、枣、西甜瓜、草莓、葡萄、石榴、樱桃等果树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多类品种上中国也是头号出口大国,这些品类也都遭受着疫情带来的同样的冲击。

“水果外贸企业肯定都是很困难的,企业不能正常运转,不过工资还要照发,比如我们贸易公司,订单和业务受损,但员工的工资和五险一金都还是要交的;我们下面的工厂也很困难,他们也有工人,有些工厂上班就有工资,不上班就没有工资。”姚心省说。

值得庆幸的是,苹果保质期相对较长,在0℃到-2℃的温度下能够长期保存,姚心省大可以等待疫情拐点的出现,然而,不少其他食品则有严苛的保质期限制,如果疫情长期持续,后期或将面临更惨重的损失。

“疫情发生以来,政府等各方在复工等方面也对企业提供了很多帮扶措施,但现在最关键的还是国外订单过不来,疫情还在持续,国外不要货,国内再努力又能怎么办呢?”姚心省不无焦虑地说。

(编辑:周上祺)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