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央行应对体现专业性,有利于复工复产及发展实体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4-04 07:00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同一天,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有利于促进降低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实际利率,直接支持实体经济。

疫情全球大流行形成后,部分人对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有较大的期待,尤其是美联储推出史无前例的救市政策,很多人希望中国央行也跟随其后。实际上,美联储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注入廉价流动性稳定岌岌可危的金融市场,而不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市场并未出现流动性危机,因此,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经济本身的稳定以及实体经济发展,但要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要求货币政策表现出适度的灵活性,支持宏观对冲举措。

与美联储可以将利率降低到零水平不同,中国通过降低信贷利率存在一定制约。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当前CPI处于较高水平,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有1.5%。如果要求商业银行降低信贷利率,就必须给他们降低吸储成本,但如果降低存款利率,就会导致居民储蓄负收益,不仅会导致居民储蓄损失,也会影响居民消费,同时,也可能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比如当前发达经济体央行几乎都把利率降低到零的水平,给国内富裕阶层一种资产价格会暴涨的判断,导致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高端住宅销售火爆,而普通住宅市场低迷。此前,中国每一次货币宽松周期都会引发一些炒作现象,比如炒作水果、大蒜、农产品和房子等。目前货币政策如果把握不住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很容易引发一些商品和资产的价格炒作,对实体经济构成伤害。因此,刘国强表示,“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钱也不能‘变毛’,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一点。”这也是吸取过去教训得出的判断。

当前中国经济所遭受的冲击与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受到的影响类似,即投资、出口和消费受到冲击,实体经济需要帮扶,而非像美国那样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紧缺与信用冻结的风险。因此,必须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大水漫灌式的量价一起宽松的政策,不仅不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受损的部门精准滴灌,还会影响物价总体水平与资产价格的稳定。

因此,关键是用好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恢复经济,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副作用太大。事实上,依靠金融机构去救助企业存在道德风险并可能形成金融风险。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了总额达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为小企业提供贷款等内容。但有数千家美国银行表示,因为担心承担太多法律和金融风险,它们可能不会参与政府对小企业的这一救助计划。

就货币政策而言,就像央行在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中所指出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央行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继续推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此前,为了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央行已经推出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以及又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目前又决定定向降准,并继续推进LPR改革,表示引导银行适当向实体经济让利,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应当说,央行的做法是负责任的,也体现了专业性,有利于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动荡、护航国内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发展实体经济。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