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化危为机加快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4-08 07:00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潜在增长空间,通过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音频来源:股市广播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各国经济都形成了挑战。很多国家都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大规模的应对方案。

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表示,已与日本自民党就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日本此次刺激计划的金额占GDP比重接近20%。

日本自19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至今,一直处于刺激和重振经济的过程,在经历几次货币与财政刺激后,日本的利率一度保持着零的水平,日本的债务日益货币化,央行也成为股市最大的持有者。国际上一般将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现象称为“日本化”(Japanification)。现在欧美正在趋向“日本化”,欧洲一些国家甚至和日本一样出现了负利率。

美国进入依赖货币政策阶段是在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后,紧接着是911事件冲击,导致美联储放松了货币,最终促成了次贷危机,然后执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形成了大牛市。现在,美联储为了稳定股市与金融体系,再次将利率降到零水平,并史无前例地宣布会向市场注入无限流动性。美联储在2008年决定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时,吸收了大萧条时的教训,并认为日本之所以陷入日本化是因为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够大胆。但现在表明,美联储足够大胆也没有摆脱跌入“日本化”的陷阱。

量化宽松在防止金融体系崩溃时才是有效的,但对摆脱低增长没有意义。相反,量化宽松政策会鼓励经济体系增加债务,并导致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当货币政策想要恢复正常,就会对充满债务的市场体系产生威胁,形成金融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利率政策长期保持在低位水平,甚至负利率。

日本和美国所做的为什么无效?长期以来,人们信奉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就会刺激物价和工资上涨。但是,事实是没有发生。或许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以及科技只在某些领域垄断式发展,导致整体上提高通货膨胀的能力遭到了削弱。

在多年实施量化宽松之后,全球各国开始呼吁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各国政府增加公共债务的能力有限,而且发达国家很难将财政政策应用于生产性投资,不幸的是,他们还几乎同时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

经验表明,依赖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无法走出“日本化”陷阱,因为它们提前满足未来需求的能力最终都受到潜在增长率的限制。因此,关键是各国应该提高生产效率。欧美日等国家已经是发达社会,提供生产效率的唯一办法是科技创新,但目前遇到瓶颈,且创新一直仅限于信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不断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整顿影子银行,通过逐步去杠杆维护金融安全。这些措施让中国经济避免了因贸易摩擦和疫情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潜在增长空间,通过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在遭受疫情冲击后,中国也拒绝大水漫灌的政策,继续走提高生产效率与发展质量之路。

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还有巨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这也是后发优势之一,比如继续提升城市化率,尤其是大都市圈的发展。此外,中国政府与企业积极投身于新一轮技术变革与产业革命,中国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效率的空间也比较大。

相对于刺激性政策,当前人们应该更加深入的讨论改革。我们坚定地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们需要通过改革释放更大的动力与创造性。现在改革还受制于一些体制性障碍,改革进程需要加快。现在,我们要将疫情冲击转化为改革的机会,就像1990年代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推进全面改革,为2000年后的迅速发展准备了基础。

发达国家长期依赖货币政策,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民粹主义,这几乎限制了他们改革的可能性。而中国拥有系统性的改革顶层设计,可以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我们必须尽快搞清楚到底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具体要怎么改,在正确的方向上,摆脱一些束缚可以走得更快、更远。

(编辑: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