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过评药品首现武汉带量采购 胰岛素外企入围占比近六成
日前,武汉市药械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通知,武汉市第一批45个带量采购品种拟于5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
通知要求,各联盟成员单位清理本单位同通用名相关药品库存,做好非中选品种的库存清理,并制定中选品种5月份以后的采购计划。与此同时,在正式实施前,中选企业需做好中选品种的生产供应及配送企业筛选准备,并且建立完善武汉地区的配送渠道。
此番武汉带量采购方案因将非过评药品及竞争激烈品种胰岛素纳入采购范围,而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带量采购的意义是真正降低药价,因此在药品质量一致,也就是技术标层面一致的情况下,取价格最低者才能保证医保费用也支付最低价格,但武汉本次胰岛素等带量采购前期采取了分组按降价幅度分配市场份额的方式。”4月15日,鼎臣医药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武汉带量采购即将进入推行,他并不看好其前景,不过武汉首将非过评药品进行集采,该模式或将被其他地区借鉴。
胰岛素之争
此次带量采购开标的44个品种(不含胰岛素)中,有40个谈判成功,未应标的四个品种中,只有罗氏一家外企,与全国最低价相比平均降幅31%,最高降幅93%。
事实上,本次武汉带量采购在招标阶段,就曾因外企参与意愿强烈而引发争议,而胰岛素因其市场份额较大且竞争激烈,一直是业内关注焦点。
根据本次披露的中标结果,在胰岛素这一大品种中,共有21种不同厂家不同剂型的品种入围,其中由外企中标的高达15种,主要来自国际制药巨头诺和诺德中国以及礼来苏州,占比近六成。
此前,共有外资企业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贸易、礼来苏州及内资企业通化东宝、合肥天麦、三生制药、珠海联邦等10家企业参与,按胰岛素起效时间分为7组进行议价。对比来看,最终入围的仅有诺和诺德、江苏礼来及内资企业通化东宝、合肥天麦。其中,诺和诺德中国礼来苏州、通化东宝三分天下。
“胰岛素这个品种一直都是很有争议的,它属于国内外药企竞争很激烈的领域,制定集采议价的标准采用单纯的降幅确实不行。因为国内外的药品本身价格差距太大,对国外的企业会有优势。”史立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要根据实际价格去对比,取价格最低者才相对合理。
在史立臣看来,中标结果显示在胰岛素单品类上国外企业多、国内企业少的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点。
不过根据此前公开招标信息,本次武汉带量采购7组胰岛素合计约定采购量为170.569万支,市场规模约1.3亿元。以2018年国内胰岛素市场整体规模200亿元粗略估计,仅占全国市场不到0.7%。也就是说,对于整体胰岛素市场的格局影响较小。
非过评药品先行试验
另一方面,因本次带量采购对国家集采之外的包括非过评药品带量采购的先行试验,被视为国家医保部门对更多药品挤压价格水分的一种探索。
且为了打消参与企业对于入围药品在全国销售价格承压的顾虑,武汉本次带量采购未公布采购价格。
根据此前公布的实施细则,武汉将参与集采的品种分成原研和非原研,并将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同质量层次所有企业的用量分成两组,即超过该品规质量层次用量总和50%以及小于50%,并要求在全国最低价的基础上再次降价20%和10%。因此,药企很难通过剂型、规格差异规避同组竞争,最终使得中标价格降幅超出预期。
而将集采品种分为原研和仿制药则使得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进入招标范围,这在此前的各地落地执行中属创新之举。
武汉本土一医药从业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一方面,过一致性评价进度较慢,跟不上带量采购的品种增速需求;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今年医保资金压力大。多一些品种进入带量采购,把价格降下来,可以缓解医保支付压力。”
但与此同时,对于药企来说则将承担更多的压力,降低的价格空间将直接转化成药企的成本。
在上述人士看来,当前国家医保局的三批次带量采购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可行的方案和经验,特别是第三批,考虑到了各企业的产能及国家用药安全。“武汉模式实际上是在此基础上放宽了准入门槛,实行了定向谈判的机制,最终同样是想达到进一步挤压药品价格水分的目的。”
随着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用量较大的非过评品种的地方带量采购,武汉模式或将被借鉴。
史立臣也指出: “在这点上,武汉确实先走一步。今年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对于非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采购品种的扩围一定会加速。本次受疫情影响,医保资金花费将近200多亿元,现在还在持续。经济因素会促使品种扩围加速。”
(编辑:张伟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