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国数据董事长兼CEO黄伟: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建设仍有缺口,各地避免盲目上马资源浪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旭田,何中夫 北京报道
2020-04-16 07:00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作为数据的承载平台,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正步入快车道。

在新基建加码的背景下,政府有望出台更多鼓励措施,各地对数据中心建设更是热情高涨,并有望掀起新一轮数据中心投资热潮。

作为国内最大的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万国数据董事长兼CEO黄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并非所有区域都适合建设数据中心,其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这些区域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

他认为,作为重资产行业,数据中心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各地应遵循市场规律,考虑自身禀赋与中长期的技术趋势,避免盲目上马、重复投资,造成新一轮资源浪费。

黄伟。资料图

需求集中在发达地区

《21世纪》:从行业来看,数据中心在国内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是否有地域分布特点?

黄伟:中国的数据中心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华北地区。从市场份额上看,华北占据全国市场约30%,华东约25%,华南约25%,西部占比约20%。

这一地域分布格局基本与需求分布相吻合。数据中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及华东长三角、广深及华南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人口和经济消费水平,尤其是数字消费水平远远领先中西部地区,其互联网用户密度最大,且大型互联网、云计算、科技创新类企业、政企用户数也远远领先其他地区。

由此可以看出行业内的一个基本逻辑,数据中心的分布与经济、人口以及数字消费情况紧密相连,围绕着不同的数字消费数据,形成了区域的数据中心集聚。

《21世纪》:数据中心是否一定要贴近需求市场?新基建加码之下,数据中心建设可能会提速,目前中国数据中心的供需情况如何?

黄伟: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资源最为集中,其上架率达到60%-70%,但其供需缺口仍有扩大的趋势。

此前,有人认为应该鼓励数据中心平衡发展,向西部地区倾斜。除政策利好外,这些地区再生能源比较多,气候凉爽、土地及能源价格相对适宜。不过,要素优势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从成本上看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有一定合理性,这些远程数据中心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网络是一个很大的制衡因素。这些区域网络不稳定且部署成本高,对一线城市在数据中心访问时延、运维便捷以及安全性的较高要求方面往往难以满足。

整体而言,中国数据中心建设保持供需平衡,但区域间存在着供需失衡的情况。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的数据中心持续出现20%到25%的供需缺口,西部包括内蒙古等地区总体供大于需。

《21世纪》:随着数据中心被列入新基建范畴,可能又会迎来一轮建设高峰,请问对此你有何看法?

黄伟:首先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建设数据中心,尤其是大型数据中心。

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在选址上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客户中长线的应用需求是否能支撑数据中心的建设,二是必须跟随技术趋势的变化来布局数据中心。

各个地方在谈新基建时,如果不遵循这些逻辑,不考虑自身禀赋,大规模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话,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的情形就会发生,这一定会造成数据中心资源的浪费。

同时,新基建的本质是以5G为主导的新一轮数字化革命的基础建设。每一代新的通信技术都将对整个生态链带来巨大影响,5G更加强调物的连接,而万物互联将会带来B端业务的革命性变化,这将催生出一大批基于物联网、自动驾驶、VR、高清视频等的应用,也将对数据中心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未来数据中心建设将会有两个走向。第一个走向是集中,即数据中心持续走向大型化、规模化,这也是过去15年间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二个走向是下沉,为适应5G与物联网的发展,边缘计算应运而生,边缘计算的载体会下沉到社区、工厂等边缘侧,以满足低时延和更高的传输速度要求,未来部分数据中心或将呈现出碎片化、小型化的趋势。

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将会分成边缘型和集中型,“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近的更近,远的更远”。

此外,5G时代网络架构的变化也催生出新的需求。此前中国网络架构与铁路线相似,横纵交替形成几大骨干网络,在有限的节点上交换,而非落地在所有省会城市。不过,5G时代运营商正在进行新的规划,这或许为在西部地区发展数据中心产业创造条件。

资本与技术门槛较高

《21世纪》:数据中心行业的竞争现状怎么样?

黄伟:在竞争格局上,中国三大运营商一直是数据中心行业最大市场份额的拥有者。同时,近年来第三方数据中心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也分两个梯队,第一个梯队是以数据中心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第二个梯队的企业业务则要复杂得多,其收入结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网络业务和云业务,数据中心占比较小。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持续,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的差距正在快速拉大。这一行业有点像房地产业,资源储备量大、在建工程量大未来就更具增长潜力。

万国数据已经投入运营的数据中心机房面积约为22.6万平米,增速超过了40%。同时,还拥有约32万平方米的可开发数据中心面积,可满足未来三年的销售需求。

《21世纪》:数据中心入围新基建,是否会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从而加剧这个行业的竞争?

黄伟:数据中心被纳入到新基建,说明大家对数据中心的认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中心在大家印象中正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

以前影响数据中心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土地和税收政策,以及能评与电力政策的变化。我相信被纳入到新基建版图之后的半年到一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与此相关的利好政策会陆续出台,数据中心会从相对受到政策制约的行业变成一个被鼓励发展的行业。

在新基建的号角下,将有新一波参与者进入这一市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其中不乏对行业不了解、不专业的盲目资本或玩家的进入。

《21世纪》:如何看数据中心行业的参与门槛?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

黄伟:虽然涌入的人很多,但不少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业有着很高的门槛。

首先,数据中心有很高的资本门槛。因为数据中心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回收周期很长,对单体数据中心而言,真正做到盈亏平衡需要很长的时间,基本都要8-10年不等,这还需要综合考量数据中心的建设效率和成本,以及针对客户的定价能力。

比如,在万国数据40多个数据中心里,有三分之一是已经成熟、开始盈利的,三分之一是仍在爬坡、尚未盈利,还有三分之一的数据中心在建设中。我们从第一批投资到现在已经11年了,2019年净收入5.9亿美元,增长了47.6%;EBITDA(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增至2.6亿美元。如能保持目前这种势头,资本扩张不太大的话,未来两年就能越过盈亏平衡点,但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如此。

第二是技术性门槛。如果数据中心布局不合理,将来使用效率就会下降。很多十多年前在西部、北部投资的数据中心现在的空置率依旧很高,如果单从投资角度来看,这是失败的。一旦数据中心投入使用,就会不断发生折旧,但由于并没有那么多客户需求从而大量空置,再加上运营成本与可能发生的低效使用,就会带来大量浪费。

第三是产品设计上的门槛。数据中心的需求方是不同的,比如基于AI、物联网、云计算等的企业,对数据中心的产品规格有着不同的诉求。对新参与者而言,必须根据细分产品精准对接客户,兼顾设计的通用性和变化性,同时又要考虑到成本适用性和运营安全性。

此外,成本与规模上的门槛也是新玩家所必须面对的。目前,行业领先的数据中心运营商一年要建设数十个数据中心,其建设规模要远大于众多新玩家,而规模会带来采购成本以及运营技术上的优势。在精细化设计与规模效应上,上述两者的成本差异可能高达30%,这会直接影响一些企业的投资回报以及竞争力。

因此,拥有足够的资金并非各地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的充分条件,入局数据中心还需更加专业的服务能力和丰富的资源与经验。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