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快评:着力粮食生产和增产,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南财快评李春顶,李董林2020-04-17 11:35

日前,非洲东部再次爆发第二波蝗灾,引发国际粮食市场的高度关注。其实近期以来,受疫情全球持续蔓延的影响,世界各国粮食市场出现明显的“出口收紧”和“进口囤粮”现象。一方面,多个主要粮食出口国先后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越南和柬埔寨率先发布了对大米产品和白米、稻米的出口禁令,随后哈萨克斯坦、泰国、埃及、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纷纷对小麦、鸡蛋、豆类、稻米等优势农产品出台了出口限制措施。另一方面,印尼、菲律宾、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通过全球招标、减免关税等形式扩大粮食进口。“抢粮囤粮”的不断发展,随着非洲多轮蝗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推波助澜,导致世界粮食供应链趋紧,引发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同时也是第一大粮食进口国,疫情对全球粮食供求的影响毫无疑问会扰动中国粮食市场,但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从粮食的供给和需求来看,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的400公斤;而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和饮食结构的调整,人均粮食消费量近年来不断下降;供给稳定提升而需求下降的共同作用是粮食安全愈发稳固。从粮食储备来看,中国粮食库存水平远高于国际安全线,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的库存足够全国吃一年。事实上,中国粮食进口主要以大豆等饲料粮为主,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规模小并且主要用作调剂,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大主粮的库存2019年结余2.8亿多吨,短期内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然而,疫情和蝗灾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其一,疫情叠加蝗灾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预期恐慌”和“储粮囤粮”。此次疫情突发,持续时间、波及范围、影响深度都具有不确定性,加上粮食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消费者心理预期的变化并采取预防性囤粮措施。粮食供应的脆弱性和季节性周期决定了短期内不可能满足和彻底平抑囤积粮食的恐慌,在多国陆续预防性储备的行为下,缺粮和少粮的国家及地区必将面临粮食安全的威胁。其二,疫情和蝗灾的持续发展影响世界粮食的耕种和生产,年内新供应面临下降风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地区和国家无一例外都受到了疫情的困扰,虽然农业生产的农村地区或农场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但或多或少都会负面影响播种和耕种以及收成。近期非洲、中亚地区蝗灾不断,又并呈多轮影响,今年可能叠加的其他自然灾害也会冲击粮食生产效率。其三,疫情和蝗灾影响粮食全球流通,诱发贸易保护,增加贸易成本。疫情引发的“停工停产”将增加粮食流通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加上各国的预防性储蓄心态形成的贸易限制与保护主义,世界粮食贸易面临挑战,粮食市场难以平衡。其四,预防性储粮和预期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容易滋生蓄意“囤积居奇”和抬高价格的行为。结果是扰乱市场秩序并加剧粮食安全的危机。

 可以预见的是,世界主要粮食大国和发达经济体在产粮基础、供应链系统、采购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面临的粮食安全风险较小;但粮食供给长期依赖进口、收入低、欠发达国家以及受疫情影响大的地区或将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危机。与此同时,世界粮食价格增长或已是大概率事件。在供给减少和供应流通阻碍以及贸易保护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都会促使粮食价格攀升,例如近期美国小麦期货价格半个月涨幅超过了15%。

 面对疫情下市场调节的“失灵”,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多种渠道增加粮食供应,缓和人为性预期恐慌和不对称信息下的储粮囤粮行为,消除贸易保护主义与粮食流通阻碍,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近期以来,G20举行了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视频峰会和贸易部长会议,强调监测和评估疫情对贸易的影响,确保重要医疗用品和设备、农产品以及其他必需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并控制国际市场价格。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联合声明,呼吁各方努力维护粮食贸易的自由流通,确保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为全球粮食安全输出“中国方案”并做出“中国贡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中积极发声,呼吁并提出有效措施以维护农产品贸易畅通、稳定农产品供应链、降低国际农产品交易壁垒。同时积极推动G20机制下的多边合作,抵御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贸易流通和自由化,采取措施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对疫情和可能的粮食安全危机。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粮食生产和增产,扩大中国的粮食供给,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下半场”,“复工复产”已基本恢复。粮食耕种和生产上,早期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耽搁我国华南地区的早稻和应季果蔬生产,但整体影响不大。目前在疫情已经得到阶段性控制的形势下,我国应尽力扩大粮食耕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努力增加供给,以稳定中国以及世界的粮食安全。现实可行性上,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大量外贸订单取消,国际劳务输出受限,导致众多农民工因就业受限而滞留乡村。返乡农民工为扩大粮食生产补充了劳动力资源,而扩大粮食生产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另外,受到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预计今年粮食价格上涨已是大概率事件,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的预期收益将会提高,有利于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政策措施上,一方面要增加粮食耕种,另一方面需努力提高粮食产出效率。具体地,可以考虑生产资源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贴息贷款、农业生产保险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政策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回归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期望收益。针对返乡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农业技术指导,促进专业知识技能向粮食生产能力转化。同时,以科技支撑粮食生产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面,换设备、提效能、降成本、减污染,用更多智能设备参与田间地头的生产。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应用于粮食生产和存储,推进以“互联网+粮食”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贸易系主任;李董林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的专栏文章。)

(编辑:李靖云)

新冠肺炎疫情地图-全国各地实时查询·病例小区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