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观察之三丨“极化”的美国舆论:断供WHO,美国人怎么看?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顾乡 纽约报道
2020-04-22 11:59

在这个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着干”、精英频遭草根“围剿”的日益民粹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真相仿佛已经不再重要,又或者,根本没有真相可言。美国舆论越来越“极化”了。

“WHO到底做了什么?”李爱莉问我,特朗普总统为什么那么讨厌它?

“是不是想‘甩锅’?”乔书亚也问我,美国人民买账吗?

李爱莉是纽约华侨,乔书亚是多伦多华侨,他们之所以问我这个问题,是因为知道我的工作与社交媒体有关,没事又会给传统媒体写点东西,似乎略通美国舆情。

我告诉他们,没有人能真正读懂美国舆情。正如2016年的那场大选,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精英读者在内,大多数人都严重低估了特朗普的选情。

特朗普是新媒体时代的王者,熟稔社交媒体传播,却又摆不平传统媒体,在知识分子心中评价极低,甚至有人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那么,如果我们要讨论美国舆论,我们能说点什么呢?

从上周延续至今,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之争,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很难简单告诉读者哪方意见占据了上风,但能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感受是:美国舆论越来越“极化”了。

在这个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对着干”、精英频遭草根“围剿”的日益民粹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只问立场,不问是非。

真相仿佛已经不再重要,又或者,根本没有真相可言。

就在上周,特朗普宣布美国政府暂停向WHO提供资金。他声称,WHO在对新冠疫情爆发的应对上,“未能履行基本职责”。特朗普此举招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围绕总统与WHO之争,美国国内舆论呈现剧烈“极化”,尤其体现在:1,传统媒体VS社交媒体;2,大众互不买账,社会共识不再。

美国本为多元社会,舆论市场百家争鸣并不奇怪,但那么多人走了极端,又牵扯到人命关天的疫情防控,值得分析一下。

先来看看传统媒体怎么说。

所谓传统媒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主流大报(及其数字报),它们对特朗普的抗疫表现一贯持批评态度。

以《纽约时报》4月17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为例,在这篇题为《特朗普对世卫组织的指责合理吗》的文章中,作者认为特朗普的目的在于“转移矛盾”。

“为了转移因自己的处理不当而导致美国未能做好防备的批评,特朗普指责世卫组织管理不力。”文章写道,“但仔细回顾可以发现,世卫组织的行动比许多国家的政府更有远见和速度,也比自身在以往流行病中的表现要好。尽管也有错误,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世卫组织应该为欧洲和美国相继发生的灾难负责。”

文章认为,WHO当然也有很多缺陷,比如,“要做任何事都得有国际成员的支持,它没有任何领土权,不能不请自来去任何地方,它还依靠成员国的资助运作”。但这些瑕疵“根本不能支持特朗普的指控……总统在用欺骗的方式寻找替罪羊”。

《华盛顿邮报》则在此前刊发的一篇深度报道中,将已公开宣称自己为“战时总统”的特朗普与“9·11事件”前的小布什进行比较,认为灾难“原本不必以这种方式发生”,但美国总统对包括政府高层在内的各方发出的警告充耳不闻,直到灾难来袭。

在这篇报道中,呈现了基于对美国政府官员、公共卫生专家、情报官员和其他参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47次采访,全景式地梳理了1月3日特朗普政府收到中方疫情通知之日起的70天里,美国联邦政府应对疫情的过程,认为在此期间,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到美国疾控中心,出现一连串系统性失误,使美国失去减缓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机会。

此后,《华盛顿邮报》编辑部针对特朗普与WHO之争的态度更为尖锐:认为特朗普玩的是ugly new blame-shifting scam(推卸责任的丑陋新骗局),认为“他对WHO的攻击是极其荒谬的”。

2

但正如2016年美国大选向世人昭示的那样,美国主流大报在社交媒体时代与社会大众出现了严重脱节。

在社交媒体上,《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普遍的嘲弄:特朗普带头称它们是“假新闻机构”,“像狗一样”做新闻。大量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对它们发动了攻击,呼吁社交媒体用户别看“假新闻”。

从社交媒体用户的特征来看,传统媒体确实也不适合他们:很多人基本没有耐心看完《华盛顿邮报》的深度报道,更对严肃媒体标榜的所谓“多信源交叉求证”毫无兴趣。相反,越是简单明了、口号式的、符合大众刻板印象的结论,越是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

因此,不难理解,#DefundWHO(断供世卫组织)这样简单粗暴的口号,能够成为社交媒体热搜标签,而严肃媒体的调查报道反而乏人问津。

在特朗普与WHO之争发生后的几天内,我特别留意到,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针对WHO的“标语式攻击”,几乎容不得理性探讨。而严肃新闻机构的调查内容反倒成了“迂腐的知识分子调调”——如果不是“假新闻”的话。

正像有些人指出的那样,转移注意力和矛盾是政治的本能,而社会大众确实也需要在“大隔离”下找到发泄情绪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WHO不幸成了“合适”的替罪羊。

3

除了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鸡同鸭讲”,围绕特朗普与WHO之争,大众舆论内部也吵翻了天。

以一条近日的“现象级”推文为例,管中窥豹,看看美国民众的分歧有多大。

这条推文的作者,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曾经蝉联世界首富十多年的比尔·盖茨。他在特朗普炮轰WHO之后写道:

“在世界健康危机期间停止资助,就像听起来那样是危险的。WHO的工作减缓了疫情传播,如果停止这项工作,没有其他组织可以替代他们。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WHO。”

美国是WHO的最大资金来源国,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则排名第二。这条“老二”对“老大”的推特反击,一边获得了近40万次点赞和近10万次转推,一边招来了数量罕见的“喷子”大军。

在推文评论区,盖茨几乎要被美国“喷子”淹没了。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就只列出排名前三的三条评论。

评论一:“那你出钱吧。”

评论二:“这家伙利用疫情控制人口。”

评论三:“微软很烂。”

这些言论的子评论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他们在盖茨的推文评论区尽情狂欢,把这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界和商界精英贬得一无是处。

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本人也在接触社交媒体。连这个没多大影响力的账号评论区里都一言不合就吵架,可算一件奇事,也能反映大众舆论对立的现实。在社交媒体上大众舆论对立比比皆是,盖茨事件算是个典型。

从这场围绕特朗普与WHO之争的舆论“极化”现象中,几乎可以预见:《纽约时报》的城市精英和被嘲讽的“南方红脖子”,自诩进步主义的年轻人和死硬保守派中老年人,东西海岸的“全球化精英”和铁锈地带的“爱国者”,将在今年美国大选中再度展开一场激烈对决。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