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商会南京分会主席魏博:外资撤离更多是口号,跨国公司在中国情况更好

王海平2020-05-08 07:00

魏博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信。

这封信,是2020年3月初在企业复工复产处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刻,江苏省党政主要领导联名写给在苏外商投资企业的。

对1994年就到江苏工作生活的魏博来说,这是第一次。随后,他将这封信以欧盟南京商会的名义传递给会员企业,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疫情下江苏省对外资企业的关心和政策。此后,南京市政府主动与商会对接,召开沟通会,回答外企的各种问题。

江苏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大省,统计显示,外资每年为江苏贡献四分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超过六成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七成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三成以上的就业岗位。

到目前为止,欧盟南京商会会员的工厂已经全部复工。

“中国在抗击疫情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在看来,很多跨国集团公司在中国的情况反而更好,这会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在全球的布局。”5月7日,欧盟南京商会主席魏博(Bernhard Weber)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说。

欧盟商会南京分会主席魏博。资料图

政府主动和外企沟通

《21世纪》:疫情主要对商会会员都产生了哪些冲击?

魏博:在南京及其周边的欧洲投资者,大部分企业的市场都在中国,所以疫情基本对他们的影响有限。现在看来,主要是有进口配件的企业和小部分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有一些麻烦,这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

这些年来,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我们都建议其快速实现国产化,或者让产业链上的其他配套企业也到中国来投资,这样就可以减少进口依赖,避免很多问题。

《21世纪》:4月初,你牵头商会和南京市政府进行过一次沟通,都取得了什么共识?

魏博: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沟通机遇。事实上我们每年都会有几次这样的沟通会。但这次却是南京政府主动提出来的,显示出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这次沟通,南京有8个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在回答我们问题时非常开放,质量很高。我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政策上,比如出入境最新政策、电费等减免,尤其是执行中的细节和具体认定的界限,外资企业的疑惑都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外资转向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江苏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省份,但近些年来,各地外资引进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尤其是总量无法有大的提升,怎样理解这个现象?

魏博: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因为有很多市场空白,所以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多投资机会,外资大量涌入。

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水平的提升,很多领域原来第一的外资在市场竞争中不是第一了。比如白色家电领域,中国的企业已在全世界领先,他们的研发投入大,新产品推出的速度很快,外资原有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以欧洲的很多知名大企业看,他们很早来到中国投资,后来业务做大了,有很多在中国的项目就直接用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进行投资,这相当于是用人民币直接投资。

所以,尽管表面上看直接从海外进来的外资少了,但如果计算上外资用中国国内的钱在国内进行的投资,我认为这个数据还是很可观的。

《21世纪》:近几年提出了引导外资的高质量发展,你如何看?

魏博:事实上,欧洲的大多投资者,并不会十分看重所谓来自政府的补贴,而是更加看重市场,更加关注透明度、安全度等指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那种外资投资模式,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各地的优惠政策基本一样。

当前,中国市场的投资难度提高了,如果没有来投资的,就需要用心好好研究,因为竞争多了,企业发展水平也高了。

目前还没有来中国投资的欧洲投资者,从我们的沟通看,主要担心知识产权等问题。同时,欧洲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小企业投资者,他们原来的市场有限,依靠自有资金,但到中国来市场会很大,他们就面临贷款等问题。

现在,欧洲投资者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早已开始摆脱早期的加工生产方式,事实上是在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也会让公司的产品价格在全世界范围内平衡。

让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来,需要考虑他们的生活习惯、小孩上学等现实问题,而至少得300人才能办一个国际学校,相当于要有150个外国家庭。

外资撤离更多是口号

《21世纪》: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外资撤离中国引发的关注,你如何理解?

魏博:其实,对跨国集团企业来说,大部分在中国的投资项目都是以满足中国市场为主。即使出口美国欧洲日韩的,很多其实都是中国的企业在生产。

出现这样的观点,其实更大程度上是某种口号,但我却没有看到过具体的微观数据。任何一个跨国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分析,总公司会仔细考虑全世界的供应链配置。

总体上,我认为这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21世纪》:疫情期间,中欧/亚班列有效沟通了中国和欧盟的经贸交流,这一方式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魏博:我们有会员企业在使用中欧班列,大约两个星期就能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相互抵达。总体上,使用成本介于船运和飞机之间,很多企业在当前还是乐于使用的。

不过,这只能在少部分城市开通,因为这一模式的基础设施投资量很大,对政府来说可能不经济,如果政府不持续投入则市场反应会有所延后。

一般来说,船运的运输量远远大于铁路,因此企业是否继续使用还需要观察。

(作者:王海平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