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3份提案“科技感”爆棚 聚焦智慧森林防扑火等领域

2020两会提案议案周莹2020-05-21 07:00

高德红外董事长 黄立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高德红外(002414.SZ)董事长黄立今年带来3份提案,分别是:建议全面构建智慧森林防扑火基础设施;拓展消防救援队伍职能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建议更大力度开放无人机低空空域。

“我觉得这次两会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很多工作。此外,会期虽然压缩了,内容还是很丰富。这体现出我们党和政府讲究务实和高效的思维。”黄立表示。

而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掌舵者,此次黄立所带来的提案,科技元素成为了关键词。

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主要从事高科技行业,而且我们企业的高科技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和面比较宽,用科技可以解决不少问题。我觉得高科技一定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必须得走高质量发展的路。现在最需要或者最缺的就是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核心技术,特别是需要一些原创技术。”黄立表示。

黄立指出,经大量的科学验证、实地调研和实际演习数据证明,智慧消防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新基建”政策的指引下,利用科技力量,全面构建“智慧森林防扑火基础设施”,部署森林生态监控网络,完善森林绿色生态安全保护基础设施,真正意义上实现“早预警早出动早扑灭”是国家战略部署及社会发展亟需研讨并解决的问题。

在《关于建议全面构建智慧森林防扑火基础设施的提案》中,他建议,一是全面部署森林生态监控网络,确保火灾“早预警”;二是系统性配备消防无人直升机系统,确保火灾“早扑灭”;三是装备现代化消防救援指挥系统,提升扑火效率,保障人身安全。

同时,他还建议可以在重点地区,尤其内蒙古、四川等自然屏障,先行先试,利用科技力量,实现“零重大火灾,零重大伤亡、零重大损失”的目标。

在《关于建议更大力度开放无人机低空空域的提案》中,黄立指出,我国民用无人机自2015年后呈爆发式增长,而且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效果突出,但无人机的发展依然受到稀缺空域资源掣肘。无人机申请空域难一直是行业发展的巨大阻碍因素,各地方既强调要支持民用无人机这一新兴科技产业,又囿于国家层面低空空域政策的管制,使得无人机发展步履蹒跚。

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对无人机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严格管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展无人机产业,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效能,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让无人机的应用为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作出贡献。

“有序地开放空域是充分发展无人机产业前提条件。”黄立表示。

作为一家武汉的企业,在疫情期间,高德红外加班加点生产红外测温仪等产品,为抗疫提供物资。

这次两会,黄立也结合疫情实践带来了《关于拓展消防救援队伍职能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提案》。

提案结合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院前急救处置实践,指出国内现行院前急救存在的短板,分析消防救援队伍具备承担院前急救的明显优势,提出消防救援队伍承担院前急救的初步建议。

黄立建议:一是赋予消防救援队伍院前急救职责。建议应急、卫健等部门牵头研究消防救援队伍承担院前急救工作,可选择部分城市作为试点,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之下,赋予消防救援队伍院前急救职能,探索形成院前急救新模式。

二是适当补充消防救援队伍编制。院前急救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承担职责。消防救援队伍在招录消防员或政府专职消防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招收医学院毕业或从事医疗急救工作、具备急救资质的人员;也可以从现有一线消防指战员中选拔人才,到专业的医疗培训机构进行医疗急救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三是加强消防和医疗应急机制联动。探索推动“消防、医疗”在应急处置事故中的统一调度、联勤联动和“事故处置、医疗急救”一体化工作,将事故应急处置与医疗救援有效衔接,更大地发挥院前急救的功效。将消防站布点与急救站布点统一规划、互补建设,有条件的急救站可以设置小型消防站,消防站也可以根据区域合理设置救护车,作为急救站分支,确保急救人员能第一时间到场。

稳扎稳打,确保订单交付

作为国内老牌红外热像仪生产企业,高德红外生产的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系统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一战成名,也加深了民众对红外体温检测的认识和了解。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德红外作为国家重点防疫产品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真正做到了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使得疫情突发的情况下,仍能持续稳定地保障核心芯片的批量生产及整机的快速生产、交付,保障国家疫情防控的需要。

“2020年,对我们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公司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体员工顶住压力,给资本市场交了一份阶段性的答卷,这些成绩离不开资本市场多年来的支持,对此我心存感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的认可是对公司的一种鼓励,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念稳扎稳打发展好主业,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订单的完成和交付上,扎扎实实把事业做实、做好,以优异的业绩来回报市场。”黄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作者:周莹 编辑:巫燕玲)

周莹

财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记者。从上市公司出发,寻找K线跳动背后脉络,记录资本市场生态变迁。坐标北京,欢迎交流。微信zhouyingsmile,邮箱zhouying@21jingji.com